警惕过度娱乐化
“上世纪90年代,迫于经济压力,很多剧场演不了戏;同时,由于票价过高,很多观众看不起戏。这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成了大剧场演出的瓶颈。”从话剧生态的角度,北京市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这样描述。对小剧场演出逐渐形成规模,逐渐突破演出瓶颈,杨乾武表示乐观,因为“通过市场规律的推动将使话剧向它的健康生态转化”。
作为小剧场话剧的实践者,饶晓志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实现创作者对自我的圆满表达,排戏越来越没有负担,没有来自市场的、投资人的压力”。但“没有负担”似乎并不现实,而目前最困扰他的,则是剧场问题。他坦言,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要到有稳定观众群的剧场演出并不容易。对此,傅维伯表示,一般剧场都有自己的风格定位,以保持特色和维持稳定的观众群,而剧目风格的多元化既有待于市场的选择,也有待于更多公益投入的支持。
在杨乾武看来,不管问题如何解决,它对人才和市场的培养是应该肯定的。他觉得,目前国内话剧的发展有两个“短板”:一是创作上缺乏好的剧本,二是整个行业缺乏成熟的演出市场。小剧场话剧的探索与发展则无意中为前者培养了人才,为后者积累了观众。这不仅对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是好事,也必然会引起主流话剧的某些变化。
与其受到欢迎相对,“过度娱乐化”的质疑也让一些小剧场话剧处境尴尬。尽管宋宝珍承认小剧场话剧应该探索多样发展的可能性,但她也表示,民间的小剧场戏剧要提高水准,表演上不能只追求观感刺激,过度的商业化是要警惕的。
谈到过度娱乐化的“病根”,杨乾武认为,这跟小剧场话剧与主流戏剧缺乏互动有关。在国外,小剧场话剧是在主流戏剧比较强势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带有实验性质和反叛色彩的话剧,体现了一种对主流戏剧表达的不满足。但在国内,主流戏剧其实还比较弱。杨乾武认为,在此背景下谈小剧场话剧的实验性、先锋性是没有根的。他说:“小剧场话剧与主流戏剧缺乏互动,恰恰体现出了小剧场话剧的先天不足。”
不过,杨乾武对小剧场话剧的态度较为宽容。在他看来,话剧应该有它的严肃思考,但娱乐化也没关系,因为凡事可以先易后难,先保证有了观众,由他们做出选择。看多了娱乐的话剧,他们也会有不满足,希望在享受娱乐时也能获得思考,会对今后的小剧场话剧创作提出新的要求。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郑荣健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