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商业化的得与失
2009年09月06日 13:54 中国艺术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贴近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近年来,小剧场话剧出现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及时反映生活,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对当下婚恋话题的提问,“麻花”系列剧往往对当年热点事件进行盘点,《满城尽带金字塔》、《越狱》借用当下的影视消费热点。《将爱情进行到底》导演饶晓志觉得,现在一些话剧习惯于把生活中的笑料直接用在戏里,以调动观众的情绪,的确能产生瞬间的效果。不过,正如他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实践,他还是希望对人生、现实有所提问,“戏看起来不一定要严肃,或非要去教育观众,只要话题是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它就值得去做。”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认为,赵本山式的小品对流行、通俗的小剧场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来自民间的活力值得肯定,也有利于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而在著名制作人、东方先锋小剧场经理傅维伯看来,小剧场话剧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它涉及的题材较“轻”,多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表达人的理想与追求、困惑与苦恼,不仅有利于创作者从容把握,也很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不论是创作群体还是观众群体,小剧场话剧的主力基本上是年轻人,他们在欣赏习惯上很容易找到契合点,对当下的时尚消费、流行话语也容易找到彼此的共鸣。

市场机制激活话剧探索空间

“小剧场话剧的演出,表面看来投资相对减少、对剧场的要求相对简约,但实际上,它倒是恰恰开辟了话剧探索的最广阔的空间,使各种艺术探索在较少顾虑的前提下进行下去。”这是宋宝珍对小剧场话剧的看法。实际上,从《绝对信号》再次引入小剧场演剧形式,到1989年南京小剧场戏剧节举办,再到孟京辉、牟森等人的探索,小剧场演剧形式的确带来了人们戏剧观念的转变和更为多样的艺术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话剧演出市场依然冷清,小剧场话剧的有限探索也常显窘迫。

在专家们看来,小剧场话剧探索空间得到更大的拓展还得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话剧探索的最广阔的空间”似乎还是在市场机制下才得以全面激活。傅维伯认为,随着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小剧场话剧的运作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采用了制作人制,一些原本没有演出资质的民营公司、民间工作室开始涉足其中,创作队伍不断涌现,既推动了创作上的繁荣,也促成了体制上更大的灵活性。对此,宋宝珍表示,商业的小剧场戏剧目前比较活跃,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予以关注、投资、制作是好事情,虽说商业的投资会更多关注市场效益,但对激活话剧在艺术和市场上的探索空间,也许会产生积极的“鲇鱼效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郑荣健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