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下)

2012年05月03日 09:44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记者:康熙即位以后,其实康熙当时候面临着满清入关以后,这个政权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瓶颈过不去的话,满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可能就岌岌可危。重要的这个瓶颈其实就是如何对待汉族文化。如何对待汉族的儒家的这个传统,如何对待汉族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这个是康熙当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整个满清的这个王朝,在整个中国的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就是要出现大问题了。所以康熙他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予以解决,包括到孔庙去祭孔,到泰山去朝拜泰山。包括六下江南,他六下江南做很多事情,其中重要的事情,因为主要的汉族知识分子大本营在江南,他要到那个地方去笼络江南知识分子的人心。那么在这个上头,是不是纳兰性德一家,特别是明珠的这方面的这种见解,包括对汉族文化的这样一种认同和崇扬,符合了康熙的这样一种政治需要?

张宝章:是这样,因为你满族起兵从白山黑水之间出来,就是你很彪悍,你武装力量很强,你把整个中国可以打遍,但是你要想统治它,那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记者: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张宝章:对。

串场3: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康熙皇帝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消息一出,天下骚然。早在唐朝,就有了博学宏词科这个名目,是在进士及第的读书人当中再做精选,谁要是考中了这一科,那就等于是进士中的进士,状元中的状元。到了宋代,博学宏词科虽然延续了下来,但因为太过难考,关注的人也不多。及至元明,基本就是进士科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今博学宏词科改称博学鸿儒科,名份更见尊贵,但用意并非“精选”,恰恰相反,考试的门槛很低,目的是网罗当时有一定知名度的在野人士。博学鸿儒科一开,各地官员纷纷荐举名流,这当然是一种压力,拒绝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嘛?恩威并施之下,这年年底,各地的名流云集北京。同在京城,同样的一群人,交叠着两个世界的生活。影响政局的是博学鸿儒科考试,影响中国文学史的却是渌水亭的诗词唱和。举国首屈一指的文人才子都聚焦在了纳兰性德的渌水亭。

字幕: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

摘自《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

解说7:多年之后的一个夏天,纳兰性德忆起那年的友朋欢聚,众人在渌水亭饮酒赋诗之后,挽臂同去不远处的净业寺赏荷。只是浮生若梦,胜地不常,人生别易会常难。

张宝章:纳兰性德去世那一年春天,这一帮人还有一个聚会,朱彝尊,他写了一首词,《台城路》就是同这些朋友《台城路?饮容若渌水亭》。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一弯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是在裂帛湖畔,裂帛湖当然都知道就是玉泉山的一个小湖,当时是康熙年间是玉泉山最大的一个小湖了。那么这个湖水向远方流去,这个地方有河,有水稻,而且有一个桥,过了桥以后,骑上马就可以到皂甲屯去。

记者:就是明珠花园所在地?

张宝章:明珠花园所在地,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聚会,过了几天,纳兰就得病去世了。

解说8: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一病不起,接下来一连七日,终于不汗而死。三年后,纳兰明珠遭到弹劾,所有的繁华真得要落尽了,即使词人生前从不在意这繁华。

张宝章:实际上皇帝早就有这种想法,有的大臣看出了这一点,所以郭琇上书给他列了几大罪状。

记者:给明珠列了几大罪状。

张宝章:那么康熙皇帝看着这个几大罪状以后,既不追究这些罪状是真是假,也不去调查,宣布罪状以后就宣布把他撤职了,当然后来给他留个尾巴,让他做内大臣,实际上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政治权力,不再参加康熙年间的重大的政治活动,这恐怕也是康熙帝的一种考虑。

记者:实际是君人南面之术,就是说驾驭臣子的一种手段。是吧。

张宝章:对对

记者:你看整个那个清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臣子一旦权力显得过大的时候,或者显得过于太能干的时候,你看往往就是祸事就要跟着来了,是吧。

张宝章:对

字幕: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饮水诗?别意》

解说9:“红楼”是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多有出现“红楼”,仿佛红楼是最适合表达凄美和哀怨的地方。据说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皇帝看过后,掩卷而叹:“这书里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嘛!”这件轶事被记载在了清人的笔记中,后来成为人们研究《红楼梦》的一条线索。其实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纳兰性德,一但知道了这许多,或许那时人们只想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记者:说到纳兰性德的这个诗词,他总共短短的一生中间,创作了多少首诗词呢?

张宝章:后来人们把他除了《饮水词》以外,其他的词都聚合在一起,编了一本《纳兰词》,大概是348首。因为人们对纳兰最重视的就是他的词,对他的诗不是特别地重视。

记者:王国维评他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吧?

张宝章:是,那就是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兰性德 黄兆桐 叶赫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