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国博的脱胎换骨

2012年01月04日 09:36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国博的建筑融入了文化大环境

记者:这个大厅使我感觉到,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终于有了自己一个举行国家级别重大文化,礼仪活动的一个场所了,过去老觉得没这样一个地方

嘉宾:对,所以我们期望,将来可能我们这个地方不仅是国家重大文化礼仪,可能国家重大的政治礼仪,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文化能够反映政治的更高的一种境界

嘉宾:所以这样一种礼仪也是有可能的,我想如果试想我们在这样一个场地中,如果行进的三军仪仗队,那种气势可能是在其他的室内空间里面是没有那种感觉的。

解说:2004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传出了改扩建的消息,工程首次采用的“设计方案招投标”方式,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的36家设计单位。7月11号至7月17号,国家博物馆在“展出大厅”里首次展出4号、8号和9号三个入围方案,公开征集社会意见。在方案展示的那一周,北京下起了大雨,近1万名参观者冒着大雨,来为国家博物馆的新形象出谋划策。

串场2:2004年9月1日,一份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标通知书,交到了两个年轻人的手中,他们是来自国内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两个设计师。由他们共同设计的4号投标方案,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未来形象。4号方案是一个面积14000平方米、高20米的“博物大广场”,是未来国博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使国家博物馆在高度上与人民大会堂更加协调,还丰富了国家博物馆的现代功能。看到这个模型,也许很多人都在想,除了外形的特征,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会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呢?这个全新的国家博物馆能够成为人们期盼的那种传世之作吗

采访:国博馆长采访

嘉宾: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建筑的形态和中标的并不完全一样,这里面的变化就在于因为我们的馆长吕章申他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他来了以后就发现,中标的建筑不能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记者:毕竟国外的人还是隔着一层纸,不是了解的很深透。

嘉宾:所以在他的指挥下,他把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他把他对博物馆的理解,和德国专家充分讨论、灌输,使得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空间格局,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建筑形态。

记者:等于这个新改建的这个国博的建筑形态里头渗透的灵魂,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民族的。

嘉宾:应该说是我们自己的。所以非常庆幸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学建设的馆长,他如果是德国人设计什么样就盖成什么样,原来据说是盖一个帽子,在三面中间盖一个帽子,用一个大玻璃罩罩上,我们也可以想象从国家大剧院就能想象,如果盖个帽子就是什么样,他不仅是一个中国作风,一个中国气派,我们从50年代开始就讲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天安门地区,我认为天安门地区建筑的改扩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要了解天安门演变的历史,广场的演变的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

嘉宾:所以这个改革扩建如果失去了这些基本点的话,我想如果仅仅是形式的,画一个图,缺少周边环境,看一个图是不错,当你放到具体位置的时候突然发现它格格不入,它不能融入到这个文化氛围中。

采访:国博走

记者:我们大厅两侧,一共有四部观光电梯,那么四部观光电梯呢,整个将近三十米的高度,通过这个观光电梯可以一览无余。在不同的水平高度上,可以看到大厅的一个变化,整个结构,包括你看这布局就能看出来。

记者:实际上咱们已经上了十层楼了。

嘉宾:对。上十层楼

记者:这边就等于是我们在顶上了,这一面是面临长安街的一面?

嘉宾:对,面临长安街,这是北边。

记者:北边,对,可以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

嘉宾:包括中国美术馆,这一溜都能够看到,整个紫禁城都尽在眼底,从天安门到景山一直到后面的奥运村的一个主建筑,都能看到。

记者:所以这个国博的屋顶也是一大资源呢

嘉宾:一大资源,所以这个国博它这个国家气象,它表现在多方面,你像从一进天门门广场,看到大门开始,拾级而上,进入宽广的大厅,然后再通过观光的电梯,能够看到整个大厅的气势,一上到楼顶以后突然开阔。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者: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心脏,尽收眼底。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一般的人都是到景山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全部,但是那看到的是它的背面,我从这里看到的是它一个正侧面,整个中轴线清清楚楚。

嘉宾:所以它能够在这样一种空间范围之内,它能把你这种建筑的感觉,融化在一种新的空间中,重新去体会它和文化的一种联系。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新国博 博物馆 亚历山大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