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紫禁城在卢浮宫(上)

2011年11月23日 10:0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故宫与卢浮宫长期合作欧洲传教士作用突出

1793年8月10日,刚刚建立一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宣布,那个被送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王宫——卢浮宫成为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对普通民众开放。从这一天开始,卢浮宫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一个多世纪之后,几乎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了中国的紫禁城。当末代皇帝溥仪被“扫地出门”之后,1925年的10月10日,紫禁城的神武门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牌匾,对全体中国人民开放。同样是昔日帝王的宫殿,同样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这就是卢浮宫和紫禁城共同的命运。也正是这样相似的命运,让两座著名的博物馆越走越近。

其实,在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早在2005年就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今年的“重扉轻启”大展,也已经是两座世界级博物馆的第二次合作。两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2008年,卢浮宫在故宫的午门展厅举办了《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

吕成龙:2005年的10月10号我记得,两馆就签署了友好合作的协议,那么这个内容是很广泛的,那么互办展览也是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说在2008年的4月3号到7月5号,就在故宫的最好的一个展厅,就是午门展厅,成功地举办了这个《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

王鲁湘:拿破仑一世。

吕成龙:这个展览呢,展出以后影响也很大,受到了中国观众的这种喜爱,整个展出了100件这个与拿破仑有关的这种各个门类的文物,包括绘画、雕塑还有家具,还有这个工艺品等等,那么展出效果也很好,所以说这个展览展出以后,那么根据两馆的这种对等的这种交流,这种原则吧,故宫就要有一个展览去卢浮宫展出。那么因为卢浮宫来的拿破仑一世展,它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所以后来我们说考虑故宫博物院去的这个展览,我们就想也不搞专题的,还是搞一个综合性的。

王鲁湘:综合性的。

吕成龙:全面地向欧洲、向法国观众,向欧洲观众介绍一下紫禁城的这个历史。

当年的《拿破仑一世》展,让这位法国历史上伟大而又充满争议的一代天骄走进了中国的紫禁城,而今天,当中国的诸位皇帝,带着他们的珍藏来到法国的卢浮宫时,拿破仑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里的主人,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

戴浩石:这尊拿破仑的头像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于这次的展览意义也十分重大,因为它曾经去过中国,2008年在故宫午门的展厅展示过它,是第一次交流的具体体现。

卢浮宫很有幸能在此迎接中国的这149件追述相似历史的展品。我们从这里就进入到关于乾隆的专题展厅。乾隆不仅文学修养很高,还是一位能用其战争手段拓展中国领土的皇帝,包括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他的兵器、弓箭、剑等等来展示他个人。这个展厅里,还有一幅乾隆的巨幅画像。这幅画能立即让西方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它的风格很接近古罗马帝国骑马图。

在《乾隆大阅图》的一旁,两幅描绘乾隆征战功绩的铜版画被安排在这里。令人意外的是,画作并不是从紫禁城运来的文物,而是属于卢浮宫的收藏。据说,这是当年乾隆皇帝向法王路易十五特别定制的。

郑欣淼:乾隆打了好多,他叫“十全武功”。他有很多重大的战役,他有很多史诗性的纪念他这个战争的,像平定西域的战图、金川的战图、打柯尔克的地方,他把这个做成以后,开始他就做成这个西洋这个版画,然后把它印刷的,这个有一个我的印象好像是西域,还是哪一个,它前后也用了十多年,他叫宫廷画好了以后把这个又寄到法国巴黎,然后法国弄好以后又弄回来,到第二次以后,他就在广州,广州就有这个技术了。

王鲁湘:有技术。

郑欣淼:所以这个交流在宫廷也是很有意思的。

王鲁湘:我记得我当年在故宫看到一件,很让我震惊的一件东西,就是康熙的《皇舆全图》的铜版的原版,大概是几十块。

郑欣淼:104块,我的印象是104,100多块。

王鲁湘:对,它拼起来以后,差不多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好像当时候参与这个《皇舆全图》这个绘制包括测量的也有一些传教士在中间。

郑欣淼:是。

王鲁湘:而且这个铜板就是当年就是到法国去做的是吧?

郑欣淼:是

9月底在巴黎开幕的“紫禁城在卢浮宫”展览,将持续展出至明年1月。几乎是同样的时间,我们的台北故宫也在进行着一场“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对话。两岸故宫,不约而同地将焦点对准欧洲的法国,回顾东西方科学、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那一段佳话,真可谓是心心相印。的确,与后来东西方的相互排斥甚至冲突不同,那段历史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美好。有人曾形容它是东西方交往的初恋,彼此带着一种朦胧的神秘感,相互仰慕,相互对望。在这场两大文明的初恋中,有一群从事特殊职业的人,作用尤其突出,他们就是从欧洲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传教士。

吕成龙:其实中国跟这个欧洲的这种相互了解,最开始主要是通过传教士。

王鲁湘:对。

吕成龙:他们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中国来,又把中国的先进的这种文化、历史介绍到欧洲去,那么当时我记得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大概欧洲传教士来的很多。

王鲁湘:对。

吕成龙:好像我查过,光法国的传教士到中国来就100个,就是法国的传教士,就是耶稣会传教士,就100个,这些传教士有一些还是在宫里供职的,你比如说这个这次我们去的这个绘画当中有这个王致诚的。

王鲁湘:他就是法国传教士。

吕成龙:还有是一个贺清泰的,这都是法国人。

王鲁湘:法国人,对。

吕成龙:法国的传教士,还有艾启蒙的,艾启蒙是这个波希米亚人了,他是就是现在的捷克人,那么他画的这种乾隆皇帝这个御用的这种坐骑宝马。

王鲁湘:宝马,对。

吕成龙:这些马他创作的时候呢,他特别讲究这种光感,讲究立体感,再加上这个绘画,纵向有五米多。

王鲁湘:跟一匹真马似的?

吕成龙:对,横是三米多,所以这马画本身就跟真马大小差不多,所以说,再加上他用了这种西洋的这种绘画技法,所以这马画出来就是栩栩如生,就是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

王鲁湘:对。

吕成龙:所以说我想这个会引起这个法国观众的这种兴趣的。

17、18世纪的欧洲,正饱受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而当时中国处于康乾盛世,国力和文化艺术均达到了鼎盛。所以,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他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形成了一股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便是1700年,法王路易十四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策划的一场“中国式”舞会。有着“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竟在舞会上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里出场,足见当时的法国对中国的追捧程度。如今,当中法两国的帝王在卢浮宫相遇,这一段历史,自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划者们不会忽略的。

走访:戴浩石

为了形成对比,这里展示了一幅在法国创作的乾隆肖像图,根据传教士潘廷璋寄回的一幅乾隆肖像画,在法国宫廷中完成了这幅归属于路易十六的画作。我们一直希望让这些历史交织在一起,让中国的帝王与法国的帝王相遇,因为这是关于两个皇宫,它们都至少有长达8个世纪的历史,都统治过整个国家和所有的城市。如果不了解故宫,我们无法解读北京,就像我们不了解卢浮宫就无法了解巴黎一样。

王鲁湘:我们知道当时候在中国活动的传教士中间,也有许多来自法国,包括在宫廷里头也有来自法国的传教士,那么这次到法国去的这个宫廷的作品中间,有没有当年法国传教士的东西?

郑欣淼:有,有他们一些绘画作品,包括一些带来的一些科学仪器,包括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清宫仿造的这么一些仪器,这都是当时的,因为这个法国传教士他来,他和其它传教士还有不同的,当时法国的国王,他对中国也是充满好奇的,他对这些传教士来了六个人,他给予他们,本身给了每人一笔补贴的费用,还每年有年金,你像那个白晋,我们现在你比如说故宫有很重要的一个,就白晋写过一本书叫《康熙大帝传》,这都是对法国人了解当时的中国,那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你像法国的一个传教士叫张诚,康熙大帝很信任他。

王鲁湘:对。

郑欣淼:他去参加了中俄的边境谈判,他还和这个大地的测量他都参与了,他也懂满文,他和这个白晋和张诚,他们两个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把它翻译成,编译成满文,我们现在这个本子还在。

王鲁湘:对。

郑欣淼:他就给康熙皇帝去讲。这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在宫廷里边、清宫里边留下了很多遗物。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卢浮宫 紫禁城 郑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