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国学大师陈寅恪
嘉宾:否则就不是我的学生。
那几天,在这间西式的小洋楼里,陈寅恪拒绝了他的学生,也拒绝了以郭沫若、陈伯达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请他创建历史所的邀请,从此,陈寅恪向北京关上了大门。1953年后,由于身体原因,陈寅恪几乎闭门谢客,只潜心学问。
嘉宾:他都这些外来的人,一般他都不见得,包括外宾,声明所有外宾不见。
记者:他不见,就好像是他1949年以后,他就发过这么一个声明,他就不见外国人。
嘉宾:不见外国人。
1953年,陈寅恪大病了一场,那一病虽然对他的身体打击很大,可同时也为他迎来了学术上意想不到的机缘和春天。
嘉宾:1953年,他病了一场,后来病好了,身体还不是很好,他就请人到图书馆里面借书来读给他听。
记者:借一点轻松一点的书是吧。
嘉宾:对了,所以借的都是一些评弹,
记者:对。
嘉宾:小说这类的,陈先生读小说我看跟人家不一样,我们看小说就是看完那个情节就完了,他不是,他读完以后他要寻根问底,第一首先就考证这个作者,《再生缘》的作者是怎么样,第二他就发现《再生缘》这种题材,实际上是一种史诗式的题材。
记者:尤其是和国外的,和包括印度和欧洲的一些东西比较起来的话,国外的这种民间史诗的东西,和我们评弹的东西很相似的是吧。
嘉宾:对,这种发现就过去没有人太提到的,没有人认识到《再生缘》有这么一个价值,在文学上。
记者:就这种文体本身其实是有价值的,我们过去都瞧不起这个文体本身。
嘉宾:对了,他把它提出来,大家后来一看了以后,也服了,也确实觉得是这样,第三,他就认为这个作者有自由的思想,他就应该就从这个作品里面表彰,他这种自由的思想。他就发现了
记者:他发现了好东西,
嘉宾:对。
记者:本来是想来消遣一下的东西,因为身体不好,打磨一下时光,消遣一下,结果发现了很有价值的东西。
嘉宾:对,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就这个,那我知道他后来人们不能理解,所谓晚年专门写“红妆”,其实就是因为这两个人物符合陈寅恪先生,一生中间坚持地两个根本原则,一个是自由的精神,第二个是独立地人格。
嘉宾:对了。
记者:柳如是这个重点就是独立的人格了。
嘉宾:对,所以现在有些人就好像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拿来做一个那么大的,花那么大的精力跟她作传。其实他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如果说他有所指,其实指的是这个,《论再生缘》等于如果做个副标题,等于是论思想的自由,《柳如是别传》要如果加个副标题就独立人格之传。对吧。
嘉宾:所以我说按照我的理解,《柳如是别传》也可以说他一生学术的一个总结。
记者:总结。
记者: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这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治学的一个座右铭,同时也是他做人,和对于知识分子基本人格境界的一个要求,士,知识分子,读书人之所以要读书,之所以要做学问干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心志从一般人的、普通人的、一般世俗的见解中间,要从这个桎梏中间解放出来、脱离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理的发扬者,我们才能因此而发扬真理,正是因为坚守这样的信念,坚守这样治学的信条,所以你们看陈寅恪在他一生中间,留给我们所有的照片中间,始终是这样一幅坚毅的神情,虽然他的眼睛在晚年双目失明,但是你看出他的眼神中间有一种追求,他有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成为我们今天来到这个地方,作为我们一代知识分子朝圣的圣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