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走进台湾阳明山 探访真实的林语堂

2011年09月27日 11:1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有人称他为“幽默大师”,也有人评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作者”,有人褒之为“中国大文豪”,也有人将他斥为“反动文人”。走进台湾阳明山,探寻真实的林语堂。

串场1: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一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发表此说的就是作家林语堂。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里,林语堂的著作在大陆一直被列为禁书,人们只有在鲁迅著作的注解里看到关于林语堂的评价,他被称作“以自由主义的姿态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粉饰太平,长期从事反动文化活动”。林语堂在台湾的阳明山度过他的晚年,这次我们有幸走进他的故居,在那个美丽的小院落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林语堂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主持人:这个林语堂故居现在是由什么机构在这里管理啊

蔡佳芳:林语堂故居现在是这样,它是台北市文化局的产权。可能委托给民间经营,现在由东吴大学在做经营。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时这片地当时其实是老蒋特批给他的是不是

蔡佳芳:没有错,是

主持人:这个建筑的设计是什么人帮他设计的呢

蔡佳芳:其实是林语堂先生自己设计的,可是盖的人也很有名,盖的人是王大红,是台湾第一代的建筑师。

主持人:这个风格是一个他喜欢的那种南欧的西班牙式的风格,

蔡佳芳:是啊

主持人:可是这个瓦不是西班牙式的这是中国琉璃瓦

蔡佳芳:林语堂先生拣他喜欢的东西所以说中西合并啊

主持人:这个房子也是中西合并。

蔡佳芳:是中西合并的。

主持人:屋顶的这个瓦是中国的,好像戴了一个中国的帽子一样,但是下面的这个柱子

这个回廊式的庭院又是欧洲的处处体现出这种脚踏中西两条船

蔡佳芳:其实而且这个房子下雨的时候是最美的,像我们这样站在屋檐下面看雨丝静静的落下,我觉得比大太阳的时候更美。所以观众朋友很幸运今天有飘点雨给大家看看阳明山下雨的感觉

解说1:林语堂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那时候正是中国近代黑暗史的开端,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百日维新草草收场,义和团攻入北京。但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影响到偏安一隅的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村。10月10日的清晨,一声极其响亮的啼哭打破了这个美丽村庄的宁静。

黄荣才采访:据村里的老人讲说林语堂出生的当天,整个坂仔半边天空是红霞红遍了天

所以当时在林语堂小时候,虽然他还没有成名,但是他这种奇异的现象,等到他成名之后被老人们反复提起。

解说2:福建漳州平和县山清水秀,以盛产柚子而闻名。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24岁时,他进入了教会的神学院,随后被派往坂仔教堂任牧师。在这里林至诚结婚生子,布道传教。在这所新近修缮的房子里,林至诚完成了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在坂仔村南面的十尖山是林语堂小时最喜欢的去处,云山千叠的十尖山远远望去,连绵起伏,山顶上总是弥漫着烟雾。对于山的崇敬,一直影响着林语堂,他把自己一切的文学成就都归功于养育他的秀美山川。

主持人:林语堂晚年特别怀念他故乡的包括乡音,包括景色,那他在老家小时候一共生活了多长时间。

张晓风:其实不太长,但是寒暑假都会回来。他会常去他们比较大的地方就是厦门,有些就是要去那边念书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林语堂之所以,后来有这样一个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他也是因为在福建沿海西方文化比较早的在这个地方登陆后来怎么去了上海呢

张晓风:他这个做牧师的父亲呢,当然在那个时候来说不能算是富有。大概呢照我的想法,他的待遇跟一个小学教师差不多,大约是这样。那么念大学是很困难的。就是后来他父亲有一个学生,借钱给他们家。让这个林语堂读了大学。可是呢就是说,虽然说是家境不好呢,可是因为跟这个教会系统有关系,其实他们小学跟中学是不愁的。就是因为在当地教会就办了中学小学。所以他们是可以去读那个中学和小学,大学要到上海或者什么地方去读的话呢,那个就比较麻烦了就要吃住啊。还有学费那个就要花一大笔钱了。那可是在小的时候呢,比如说他们在教会中学去读到英文或者什么,他所了解的东西呢,其实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外文系所受的教育。所以他在这方面,他其实享受到不少的资源。

[责任编辑:杨程] 标签:林语堂 阳明山 蔡佳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