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阳明山 探访真实的林语堂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人批评林语堂说他的都是不合时宜,林语堂也很幽默的接了一句话,我的东西确实不合时宜我的东西是给40年以后的中国人看的,大概就是给我们现在的人。
张晓风:对,你确实是一个很有时间,很悠闲的,心情也很好的下午其实看看林语堂就比较知道该怎么过日子了。
主持人:对,如果看看他的《二十二个不亦快哉》对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平和更宽容,心中总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放着这一点点仁爱的东西,所以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其实一生都是一个很仁爱的人,是一个对一些很弱小的东西,很美丽的东西,很短暂的东西,极其敏感的一个人。
张晓风:他所说的那个不亦乐乎或者不亦快哉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比如看小孩吃西瓜吃到水流了满肚子,他觉得不进入文明的孩子的样子让他很感动,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就觉得,是生活里头很,很耐人咀嚼的那个画面。
解说7:提倡“幽默”的林语堂在文坛上博得了“幽默大师”的封号,甚至,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可是对于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鲁迅表示明确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
1935年4月20日,鲁迅在《太白》上发表了《天生蛮性》一文,全文只有三句话:
“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郑孝胥是伪满总理,把林语堂和他相提并论,鲁迅的鄙夷之情可以想见。
黄荣才采访:他认为林语堂这样的战斗性不够,而作为林语堂呢。他认为我这个是最求我内心的自我。所以这一个其实上是期间很关键的一个点。另外一个就是被称为“南云楼风波”,也就是鲁迅因为稿费的问题,版税的问题。在引起争端之后最后得到了解决。得到解决之后请吃饭,就大家聚一起吃饭。期间林语堂说了一句话,他在没有完整的听了,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等于说插话一样的说了一句话。那鲁迅认为林语堂是针对他的。而林语堂认为我是无心的,我又不是故意的。两个人当时在酒桌上就吵起来了。按照就是说好像是好斗的公鸡一样对视了好久,所以这一次之后他们两个人就开始疏远了。
解说8:政治观念的对立,文学立场的泾渭分明,鲁迅逐渐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林语堂的名字,也从鲁迅日记里完全消失了。
1936年8月10日,林语堂远赴美国,三个月后,鲁迅逝世。林语堂在纽约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其文云:“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串场3:再去美国之前,林语堂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之约,写了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本《吾国与吾民》。1935年《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短短四个月内,该书重印7次,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西方人在辫子和小脚之外看到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中国。随后在美国定居的林语堂又撰写了《生活的艺术》等系列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籍。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评价到,“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
解说9: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居美国的林语堂撰写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以及《中日战争之我见》,表明了中国必胜的信心。1939年林语堂完成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后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张晓风: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这林语堂人家战争正打着正热的时候,他又跑回美国去了,不跟我们共赴国难,可能那个时候的想法会这样想,但是现在想想,他做的呢可能不是一时的,他没有去参战,他没有上战场,他也没有参加文宣什么什么东西,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他好好的介绍了中国,让大家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向往,对长期来说是价值有意义的。比如在瑞典有一个汉学家叫马悦然,他是瑞典皇家协会里面唯一懂中文的,会去评选诺贝尔奖里面中文作品的一个教授,马悦然教授说没有林语堂就没有我,因为我最先接触中国文化节是从读林语堂开始的,西方很多很重要的学者,其实他们不可能读原文,所以呢就是从读林语堂开始的,所以他其实对长远来说,我们争一时跟争千秋,对千秋他是有贡献的人。
主持人:对,从当时整个文化背景来看的话,中西文化的一种碰撞来看,林语堂的个人选择也许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战略的一个选择,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国民性的问题,好像在西方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民族,是不值一提的一个民族,那么在这一点的话,可能中国文明的优雅,中国人性格中间的某些高尚的东西可能恰恰有一个人需要出来做这个工作来介绍,不可能是一个外国人,只能是一个中国人。
张晓风:他把西方的文化介绍得不错,那他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业介绍得不去,他是一个很好的中介,他把两向介绍得很好,所以假如战争一时的事情他是没尽什么力,可是就千秋来说呢,到现在我相信他的书还在西方有一些影响。
串场4:1946年,林语堂51岁,不菲的版税和稿费,让林语堂拥有了十几万美元的家产。于是,自小就对机器有着浓厚兴趣的林语堂决定研制一台更为简便,快捷的中文打字机。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林语堂为了发明打字机,整整花掉了12万美元,这让他负债累累。看着自己的存款如水般哗哗被打字机吞掉,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整天说“我们没钱了,我们完了”。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