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运城盐池:食盐不为人知的文化价值

2011年09月05日 09:3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记者:据说到这个盐池来祭拜池神的历代的皇帝有数十位之多?

嘉宾:应该说从黄帝算起到解放前应该有三十几位。

记者:他们来到这个地方以后,一般都是先拜池神,就盐神,然后再在去拜关帝是吗?

嘉宾:对,我们有确切信史记载的就是康熙42年,1703年,11月初八日,爱新觉罗玄烨,先来池神庙拜谒,拜完以后,然后去关帝庙。

解说:到宋朝时,盐池生产进一步发展,年产达到七八万斤。庆历二年以来,官府开始实行专卖的“禁榷法”,由官府差遣服役的士兵和百姓用牛车搬运到各地,再由各地官府设场出售。这样一来导致了贪官污吏趁机从中渔利。使服役的士兵和百姓备受搬运之苦,而国家的收人也受到损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包拯作为户部副使奉命赴陕西,与转运司解盐司共同议定盐法

嘉宾:包公当时的职位叫什么,三司户部副使,相当通俗说,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民政部长、检察部长。但是他来的时候,他是支持一个范祥,模范的范,祥瑞的祥,他在那推行了一套改革制度,但是他没有官方背景推行不开,所以宋仁宗赵祯就派他来了,他有先斩后奏之权,所以很快在盐池进行了摧枯拉朽的改革,所以他走的时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还给他送一个万民伞,所以说包拯主持盐政的时候,是盐池历史上经济收入最辉煌的时候,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解说:池神庙在明朝时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严重受损,不过嘉靖十四年又得以重建,之后增加的建筑、修葺活动还在继续,到了清代,除了重修池神庙之外,还在清世宗雍正五年加封盐池之神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还规定,每年的三、六、九月要祭祀池神,并召募僧人朝夕供奉香火。

你看我们东边是太阳神,就是中国的阿波罗,因为咱们老百姓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所以东边是太阳神。西边是风神。为什么要设置两个神呢,就是产盐的生产要素,靠太阳蒸发,靠风来搅拌,一个要呼风唤雨,一个要艳阳高照,谁来协调它的关系呢,池神,怎么证明池神有这种能力呢,池神的螭尾轻轻地压在太阳神和风神的螭尾上,这就是说在这个管辖制度上,这个池神有最后决定权,谁来协调池神来协调,

记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河东盐,也就是盐池的盐,一直可以说是占据最主要的一个地位。但是后来海盐起来以后,我们知道,到了清朝的时候,像淮盐,芦盐。

嘉宾:长芦盐区。

记者:几大盐区出以后,是不是我们这个河东盐的地位相对来说下降一些?

嘉宾:我刚才跟你说,最辉煌的时候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建庙的时候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到了康乾盛世以后,南方的淮盐、长芦盐,还有闽盐,福建的闽盐,这些群雄并起,河东盐池的地位就相对就下降了,当时蜕变为10%,它的销渠也有了变化,它由原来的北极、燕带、南达、樊邓、西入、秦隆、东逾、周宋。变成了三个半省,河南的半省开封以西,陕西的半省宝鸡以东,山西的半省太原以南。

记者:河东盐质量怎么样,就比如说和我们刚才说的其他几大盐区的海盐相比,和四川的井盐相比?

嘉宾:河东盐里面含有氯化钠,现在比起来比海盐要低一点,但是河东盐里面含有微量的硫酸镁,这是别的地方的盐不可比拟的,在前面山西省的潼关,潼关的酱菜,历史上一直用河东的盐腌制,还有临晋的八宝酱菜,曾经上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他们的腌酱菜,用河东盐腌好以后,颜色红润口感很好,尤其是河东盐腌鸡蛋,那个鸡蛋黄能腌出油来,但是如果不用河东盐,用别的地方盐,达不到这种口感,这就是河东盐的绝妙之处。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写过一篇《历史与盐》的文章。他认为,中国商业的起源同盐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有的历史学家也认为,人类最初的贸易商品可能就是盐,最初的商人应该就是盐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最早的商人可能就是活跃在运城盐池附近的山西盐商。在周朝的史书《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绛邑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绛邑就是指的今天山西南部的一些地区。那时富可敌国的山西商人们,坐着用金玉装饰的豪华马车,穿着华丽的服装,往来于各国宫廷之中。今天,很少有人会想到,在中国北方的黄土地上,普普通通的食盐居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而这些白色的颗粒造就了山西,也造就了晋商。

解说: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资匮乏的古代,贸易的原则主要是互通有无。能长途贩卖到其他地方的商品,只能是那些地方需要而又无法生产的东西。比如把南方的茶叶贩运到北方,把边疆的马匹贩运到内地,商人们在巨大的地区差价之中才能赚到可观的利润。在这种贸易中,聚集在运城盐池附近的人们开始逐渐向周围其它地区扩散。运城的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开始被贩运到其他各地。

[责任编辑:王雅楠] 标签:盐池 运城 食盐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