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重庆岁月
2011年01月02日 14:17 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2010年8月15日,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展柜前,流连于历史记忆的重庆人无数次地驻足在中国及世界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前。这份由彼时日军在华最高军事指挥官冈村宁次亲笔签署的投降书,再度拉开了重庆人对65年前的那段苦痛的记忆。

“不怕龟儿子轰、不怕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老子们要大反攻,等着!”

65年前,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的广播里传出了天皇裕仁宣告向同盟国投降的声音。几个小时后,晚6时左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重庆电台传到了这个战时首都的大街小巷。那一天,重庆市的烟花爆竹被抢售一空,老百姓合着满街的鞭炮声奔走相告,互诉胜利的喜悦。重庆中央社内狭窄的灰墙上贴着“日本投降了”的巨幅号外,几名记者驾着三轮车狂敲响锣,绕城一周,直到入夜。那一夜,重庆的街巷被各路探照灯照耀的如同白昼,此番情景,后来被定格成一种重庆精神,彻底地融入了这个被命运看重、眷顾而又妒忌的城市。如今,整整65年过去了,三峡博物馆里,历史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拨动着重庆人、乃至国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记忆。

嘉宾:这是日本在“密苏里”舰上签字投降的那一天毛泽东题的,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记者:这个你也看得出毛泽东心情之激动,你看这字,这字写的是这个,你看那个庆祝的庆字那一撇,这个胜利的利字,包括这个整个这三排字的那种走向。

嘉宾:那种气势,一种昂扬向上的一种气势。

记者:万岁两个字专门另起一行你看见没,心情是很激动的。

嘉宾:心情是很激动的。

8月15日,《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三峡博物馆正式拉开序幕。此次由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与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展览分6部分展出抗战文物270件,抗战历史图片480余幅,这其中,88件台湾珍藏的重要史料和文物也在阔别多年后第一次回到了大陆。

开展当天,重庆人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

今年我88岁,我亲身经历过那个日本侵略的时代,我是经过那个苦难的日子。我们现在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年龄还小,但是我亲眼看到,我们那个时候,我们有好多国民党的士兵,死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时候,葬了之后,有好多蛆,实际上是蛆,从烂泥里爬出来,爬出来去吃死人骨头,惨不忍睹,都是我们中国人啊,死在这里葬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致3个多月内日军就占领了东三省。次年初,日本扩大侵略范围,突袭上海闸北驻军,上海战况危及。尽管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力抵抗,然而来势汹汹的日军,仍然使国府南京暴露在危险之中。此时,深处天府之国膏腴之地的山城重庆,似乎注定了要与抗战精神铸就在一起。

嘉宾: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这个城市它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

记者:对

嘉宾:从1937年迁都到1946年的5月5日,就是战时首都,那么在1940年的时候确定重庆为陪都,第一要表明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就即使说我的首都,当时的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陷落了,对不对,但是我有新的首都,就是陪都,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对重庆这座城市的一种肯定、一种褒扬,因为抗战以来中国的大城市,从东北开始,一直到最南边的广东,广州都陷落了,

记者:对。

嘉宾:但是重庆这个大城市没有陷落,日本人用飞机炸了6年多,进入40年代以后,又用陆路的方式,从北边这么下来,陆路进攻重庆都没得逞,到了1944年日军打到了重庆的南边贵阳,离贵阳只有40公里的地方有个叫做独山,因为说重庆当时应该说很紧了,但是最后中国人都抗住,都没有一个进攻打下这个地方。

解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侵略锋芒直逼南京。为了选择更好的后方抗战根据地,蒋介石曾趁追剿红军之际,两度入川。

记者:那么在中国的这个版图上头,刚才说过,其实我们有很多的可能可供选择做陪都的这种城市,为什么当时候很快就确定下来在重庆,是不是事先就已经有了设计和安排。

嘉宾:我想不会有这个具体的安排,但是对于重庆为中心的四川这一块地方的经营,当时的中国政府也不是仓促作出的决定,我举一个例子说,在1935年以前,在重庆是军阀割据的,军阀割据是实行防区制,就是在我的这个地盘里边我说了算,收税收粮都是我说了算。

记者:对,当时四川有几大军阀,杨森、刘文辉、刘湘。

嘉宾:刘相在这称王,到了1935年的1月份的时候,当时的政府就采取了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派了一个叫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进四川,进四川干什么呢,两个意思。第一因为红军已经打到了这个贵州遵义一带的,1935年1月份开遵义会议,

记者:对。

嘉宾:已经离重庆很近了,因此它必须要阻击红军不让它过江,这是第一层意思,就是国民党中央的力量要进来。第二个意思它也要统一川政,这种军阀割据的情况,这个不行的,作为一个中央政府来讲,它必须要把四川的这个权力要统一起来。

记者:军和政就是要统一起来。

嘉宾:因此当时就有这么两个意思。如果说我们的70多年以后,我们回头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就是中央的力量,要来经营这么一块地方,而到了1937年,南京很快就陷落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有一块比较稳固的地方,就成为了国民政府迁都的一个最好的地方,你可以想象,河南不行的,陕西不行的,唯有四川这么还有一块地方。

Part2

到重庆去,到重庆去,这音节急促的口号,曾是无数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从1937年底算起,3000多万沦陷区的难民离乡背井、颠沛流亡,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成了他们身心共赴的栖息地。有西方记者惊叹:这是自游牧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这是中华民族的出埃及记,重庆成为了中国的迦南。1937年11月16日,国府迁都的法律程序宣告完成,当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10余人,由南京登永丰舰,17日起锚溯江西航,19日抵达汉口,22日到宜昌,改乘吃水较浅的“民风轮”入川,26日下午4点抵达重庆,受到了军政当局和各界民众10余万人的热烈欢迎。随后,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各级军机关也开始陆续向重庆转移。此时的重庆,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1937年之后,由于东部沦陷,地处西南大后方的四川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中央机关57个,迁川工矿企业大约700家,工人数量过万。

记者:当时候大概中国有多少的这个比较重要的一些现代的一些工业,包括军事工业,给撤退到重庆来。

嘉宾:它这个工业就是主要是两块,第一块就是政府控制的军事工业,你看我们重庆现在的厂,重庆现在这个,重庆是一个常规武器的一个生产的一个基地。

记者:对。

嘉宾:就是我们的军工这一块,几乎完全是从那个时候搬过来的。

记者:当时据说有七大军工厂在长江沿线这样排列着,是吧。

嘉宾:我举例讲,现在重庆钢铁公司,现在九龙坡这个地方,这个是那个来的,现在是生产长安汽车的,二十一兵工厂,从那边过来的,现在生产嘉陵摩托车的。

记者:摩托车的。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陈书娣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