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翔:不相信传统文化是国民性通病 风雅是附庸出来的

2011年09月07日 14:41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吕美静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文化频道专访皇家粮仓老板、普罗艺术出品人王翔

“天价”昆曲是媒体误读

凤凰网文化:你曾说厅堂版《牡丹亭》是“裙裾莲步、暗香迫近眼眉的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独特艺术享受。”这种特别的艺术方式是怎么孕育出来的?

王翔:这是一个巧合。我早在日本东京,看到过一个很古老的酱油仓库被改成装黑胶唱片的仓库,就觉得日本人很有想法。

2005年我们租下这粮仓,先建成了一个音乐仓库,用的都是最顶级的设备--一对音响上百万。当时做了很多场视听会,包括朗朗、李云迪的一些发布会都在这里做,试听会结束就卖唱片。但是后来,盗版、在线试听、网络下载,对我们做传统唱片的冲击特别大,整个唱片市场进入非常低靡的状态。所以无以为继,就想变招。

2006年6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了第一届中国遗产日,我去那个关于非遗的晚会,其中有一段折子戏,就是白先勇老师的折子戏--昆曲《游园惊梦》,当时就被震憾了。

凤凰网文化:这种艺术方式的主要魅力来源于哪里?

王翔:全新的观演关系就是最独特的魅力。这个环境不同于我们以往看戏的方式,传统的观演关系是剧院式的,有一镜框,观众坐外头,演员在镜框里头,就跟看电影是一样的。第一排观众离表演至少5米甚至10米,但在皇家粮仓却是观众和演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叫“裙裾莲步,暗香迫近眼眉”,演员水袖甩起来的时候,观众能闻到她的气息,一颦一蹙,近在咫尺,这是很多观众有生以来都没有的体验。

现代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比如看电影,要是同样看内容,回家看网络版就完了,为什么跑电影院去?因为电影院尺度要远远比电视或电脑的屏幕要大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同样的,来粮仓看现场演出,要的就是一种穿越历史、穿越时空般的体验,这种体验千金难换。

凤凰网文化:请林兆华指导,有没有把现代元素融入昆曲?完全创作自由吗?

王翔:这个戏的导演是汪世瑜老师,汪老师是“巾生魁首”,他的巾生戏非常有魅力,包括于丹老师就是从小跟着她爸爸看汪老师的戏,是汪老师的铁杆粉丝。林兆华老师是跟汪老师联手合作,因为毕竟时传统戏曲舞台呈现,一个空间怎么利用,演员和观众之间怎么互动,林老师给了很多非常棒的注意和点子。

林老师跟汪老师两个人很有意思,汪老师反倒一直鼓励林老师有所突破,做昆曲的人希望有突破,但是做现代戏剧的人却希望尽可能保留住传统戏曲的精华部分。基本上都创作自由,我们都是忘年交,事情可以一起讨论。

凤凰网文化:用几个词来定义你推出的这个艺术活动?

王翔:简单说,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是在“遗址”当中上演的一个“遗产”,在600年前明代的粮仓上演具有600年历史的昆曲,这是文化的支点,也是商业的卖点。

另外,我们没有把她的目标观众定为戏曲爱好者,而是城市当中的中产阶级,或者说精英阶层。这个群体,在城市里头属于主导地位:他们有一定经济收入,他们有话语权,同时他们也有品位,对文化有追求。

凤凰网文化“紧贴着表演区的第一排票价1980元,但是观众却觉得很值”,当时主要出于什么考虑把票价定在这个位置呢?

王翔:确实不是故意定出一个天价来,对第一排1980元的票价是媒体的误读,因为你想300多平米的空间,仅仅就有50、60个观众,那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票房的收入,就不能维持这个项目良性运转,商业是作为衡量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持续进行的标志。

没有底线不能做文化项目

凤凰网文化:你请的香港导演关锦鹏有一句话,他说他最欣赏的是你不是纯为赚钱来的,你也说过“艺术产品不是工业化的产品”,你觉得艺术能用票房来衡量吗?

王翔:我们做文化项目的都是怀抱着文艺青年的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商业项目,不管他是文化的、非文化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投资有回报。但是不等于说商业要以丧失文化为原则,或者说文化没有底线也不能去做文化项目。

现在文化创业产业成功的项目都是文化和商业兼顾得非常好的,特别文化,可能就是死路一条;但如果一味追求商业,降低品质,最多也就是短期行为。

毕竟我们是一个体制外的机构;我们也没有文化的担当:一定要拯救昆曲,要传承传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只是在做商业的同时,兼顾了文化的品质。

相关专题: 昆曲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王翔 国民性 附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