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建设“诗歌岛”条件已成熟
2009年02月23日 09:48 海南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等等诗歌观念、技艺全面进入,带动了海南本土诗人的成长,这一时期由移民诗人和本土成长起来的诗人共同构成,他们普遍出生于1960年代,代表了海南诗歌最为沉实的一部分。

2004年:

海南诗歌的标志年份

2004年对于海南诗歌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

这年5月,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颁奖会在海口举行,谢冕、吴思敬及两届获华文青年诗人大奖的青年诗人江非、雷平阳等到海南举行学术座谈会;7月,海南10位青年诗人的《海拔诗丛》举行首发式;8月,移居荷兰15年的多多回到中国,到海南大学任教;11月,余光中到海南来参加青年文化论坛并在海南师范大学谈论诗道;12月,海南诗社成立20周年纪念,一本厚达448页的诗集《百花诗集》举行首发式。

刘复生谈到,“尤其是多多定居海南以及稍后王小妮、徐敬亚的到来,对海南诗歌发展具有潜在的象征性意义,实质性地影响了海南诗歌写作。由于他们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影响,主流诗界和民间阅读的双重肯定,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定居终结了海南在诗歌地图上孤悬海上的时代。”

“从一般社会学角度出发,2004年不是网络时代的起点,但这个年头对海南诗歌的影响,比起其它地区来说可能更有意义。”刘复生说,对于196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人,尤其是80后诗人和写作者来说,网络诗歌或诗歌网络化的新环境,对诗歌写作的影响是深刻的,“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海南诗歌才真正来到了一个全国性的时代,因为地理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其限制性意义,它被网络的等距离极大抹平。这种网络结点式结构,使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普通人在诗歌方面的阅读、发表上也能与全国保持同步。”刘复生最后说。

(本报海口2月21日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魏如松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