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兴还是集体抒情?[图]
于坚
1954年生,“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 《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
杨键
1967年生,当过工人,曾游历新疆等地,现专事写作。获2008年第六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诗人。
沈浩波
1976年生,曾获《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主编《中国新诗年鉴2002、2003卷》。2004年出版个人诗集 《心藏大恶》。现居北京。
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成千上万的诗人和网友写出了数以万计的诗歌,一夜间,全民皆诗,这似乎成了地震期间除了捐款之外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时光倒退两年,2006年的“梨花体”事件斐然网络,大量网友模仿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写诗,韩寒等人站出来宣称,中国现代诗已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有人说,诗歌已经死了。可汶川地震以来,随着诗人和网友写出了大量诗歌,大部分网友表示中国诗歌复活了,甚至有人相信诗歌会持续繁荣起来,直逼唐朝诗歌盛世。
这是否是一次诗歌文化变迁,真正的诗歌盛世是否已经到来?针对以上质疑,竞报专访了诗人于坚、2008年华语传媒大奖最佳诗人杨键、诗人兼出版人沈浩波,他们分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他们几乎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所有的灾难。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孟杰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