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回忆:小学毕业授了证书和一套《封神榜》的奖品
2010年12月02日 19:19 凤凰网文化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1935年夏,我13岁,毕业于泰兴县立襟江小学,举行毕业典礼时,校长徐子贞在规模很大的“讲堂”上,授予我第三名毕业证书和一套《封神榜》的奖品。虽然时光已过去68年,我对“母校”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这也叫做“饮水思源”、“师恩难忘”吧。为此,我想把“母校”的历史和校园情况,细说从头,作为一篇清末民初的地方教育史也行。

清末泰兴县官,是湖南人龙璋,又名研仙,他是维新派,力主“废科举、办新学”,率先将泰兴的最高学府《襟江书院》改建为《泰兴师范讲习所》,大力培育优秀的师次人才。在讲习所中培养出好多出类拔萃的英才。其中的王一飞第一个派赴德国,攻读航空机械,归国后,成为段祺瑞北洋政府的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又派黄桥人丁文江(又名在君)去英国学习地质勘探,回国后,成了我国的“地质之父”,在勘探煤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派城北李家河(今根思六队)我的姑表哥周铭辰(又叫明诚)去美国攻读物理,一去十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先父张仲轩,字偕,号培基,毕业后追随王一飞去北平一展鸿鹄之志,先后任“中央军学研究社”研究员以及北洋征兵统率所文官长。县官龙璋掌握大批师资人才后,便在全县普及小学教育,首先改师范讲习所为泰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第二就是张家桥小学,第三是宣家堡小学,第四是横巷小学,从此春风化雨,培英育才,贤达俊彦,代有辈出。泰兴所以成为江淮平原、里下河流域的“文物之邦”、“教育之乡”,与龙璋大老爷的惨淡经营、全力以赴,实在功不可没。我唯一的姐姐张连瑛就是第一高等小学毕业的,那时高年级就读英文,所以家姐成了我的英语启蒙老师。

上一世纪的20年代,就改泰兴第一高等小学校为襟江小学,及至1935年,襟江小学由于师资的优秀、校园的优美、历史的辉煌、教学质量上乘,在泰兴人的心目中,乃被视为“大学堂”,纷纷送子弟入学就读,而名闻城乡。

那时城内的完小有城中、城北、城南、城东等小学,在读学生中一个寄宿生也没有。唯有襟江小学在“起凤亭”两边数十间厢房中,接纳了四乡八镇的寄宿生近百名,在大礼堂东侧是食堂,学生的饭桌就有16张,食堂的白粉墙上,刷制有黑字标语,即《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操场很大,设有篮球、网球、滑梯、翘翘板、浪桥等等。南临县中的教室,就在这些墙壁上,写了个大幅标语,叫做“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就说明连学生就餐或进行体育活动时,都因时因地抓紧教育,从而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之先河。且说“母校”的老师阵容,全是江南有名的栖霞师范、洛社师范、吴江师范毕业生。音乐老师蒋月娥系南京女子师范毕业的高才生,还兼泰中的音乐教员。

我的恩师有教国语和算术的薛擎夫,又名薛国楹,叫自然的是写得一手柰字的谭子固,教体育的是东乡芮周庄的芮玉成,教公民的是李逸民,美术老师是吴作人。在校长室中,率先用上五灯收音机,喇叭挂在讲堂中,广播中央电讯社  的许多节目。每周一早晨,在讲堂举行“总理纪念周”,每周六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就在讲堂举行周会,也就是文娱晚会,挑选各个班组的能歌善舞的男女学生,进行多采多姿的表演,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方面的全面发展。至于毕业生的升学率,我仅为毕业生中的第三名,同年夏就考取了泰兴县立初级中学,而我们堂史张连寿,在城中小学是“尖子”,每班都考第一,却没有考上泰中。

当时“母校”的设备俱全,有许多动植物的挂图和标本、美劳成绩展览室、有“学生消费合作社”,专门供应学生用的所有书本、簿本和文具。教室与教室之间有“级园”,其中花木扶疏,鸟语花香。进入教学区,还有座大穿衣镜,要求学生照一照自己,面部是否干净,衣冠是否整齐?所以襟江的学生走出去,都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通情达理的。

半年前我写了篇文章,叫做“师恩难忘”,是悼念我的泰中语文老师杨元毅先生的,曾发表在《泰兴日报》上。今写此文,应该说成是泰兴襟江小学前期的校史,而今天的襟江小学,无论是办在城隍庙中的,今天办在羌溪路南首的,在全市来说,在文化教育界,还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一路领先,拥有辉煌的。

啊!母校,我这个校友已81岁,对您犹念念不忘也。衷心祝愿你:“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远春雨润花,桃李芬芳,更多更好地培育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接班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连莹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