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深度 > 正文
读懂亲情,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难以给力
2011年01月11日 16:32 南方报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网友评论 条,我有话说

作者:周显宝

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的现实,在社会转型竞争剧烈的格局下,年轻人通常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以至于老人用物质刺激儿女回家,或诉诸法律“追讨”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新闻常常见于报端。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立法养老的建议,而这个建议在不久就得到立法部门的采纳。

据1月5日《西安日报》载,近日,记者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了解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这意味着,占总人口数14%的1.67亿老年人将通过修订后的老年法受益。新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从无形的道德号召,演变为强制的法律诉求,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关爱。

实际上,这一回将“常回家看看”从道德层面上升为法律,也揭示了我国现在面临的养老困局: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人的精神贫困日益加深,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现有养老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落后,将会使得“常回家看看”保障老人权益的法律沦为一纸空文。靠单方面的努力,“常回家看看”入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还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当前中国养老的困局。

养老为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要想彻底的解决该问题还需很长的路要走,笔者以为这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供给,在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养老体制上,政府应多渠道的探索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让中国的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具体来说,孩子要想“读懂”父母,就必须换位思考父母的需求,多用“温暖的方式”尽赡养老人的职责。其次,政府要完善养老政策, 从物质层面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做好专为老人服务的硬件建设;完善社会道德建设框架,政府可将尽守孝道加以科学而又具体地运用到人才的培养上,在社会上形成以赡养老人为荣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放宽社会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社区服务、义工建设、养老资金、心理干预等社会助力对于缓解现在诸多空巢老人的情感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周显宝 编辑:王婷婷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