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去世,他不仅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同时也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当代榜样。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之际,凤凰文化与您一起怀念他。
2017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作为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通过凤凰文化第四季《春天读诗》的镜头,为爱人献上了独特的纪念。她重新翻开与王小波的往日信件,轻声念起小波写给她的情话和诗句。这是她与王小波的书信集出版以来,第一次面对镜头的朗诵。她望着大海告诉天堂里的爱人:"小波,中国的春天来了。"
04-10 16:36
如果有机会向王小波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他的妻子李银河想问:“小波,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2017年4月11日,是王小波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二十年前的今天—&m
04-11 18:02
在一个信念分崩离析的语境中,继承小波文学遗产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会做他灵魂上的契友,也就是成为自由而理性的“特立独行者”,而非仅仅驻留在“裤裆”的层级。我确信,这才是王小波理想的最佳实现。与其跪拜先驱,不如跟他同行,为爱、尊严、理性和自由而勇敢地生活。
04-11 13:39
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与他们上两、三个世纪的同行前辈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前者往往透过作品探讨“小说是什么?”这个命题;而且总是找不到答案。有些时候──在一些高明的作家那里──答案常常
04-11 17:09
是他的小说让我明白了:一个从精神到技巧都已成熟且个性独异的作家,在处理中国题材时可以做得多么有趣、多么刻骨。
04-11 15:39
二十年前,王小波离世的时候,读者推动了悼念的热潮,这在百年文学史里算是奇观。当代作家身后寂寞者多多,获得长久声望者,惟二三子而已。他的思想的辐射力,在今天不是减弱了,而是越发显出深切性来。我们现在纪念他,不仅仅因了他的可爱,还因了我们的没有成长的困窘。
04-11 13:24
你可别说我拉你后腿呀!咱们一定要学会在一起用功,像两个毛主席的好孩子。我们院过去有一个刷厕所的老头,有一天他问我厕所刷得白不白,我说白,他就说我是毛主席的好孩子,现在我还是呢。
04-11 16:11
为了帮我做男同性恋调查,小波由“线人”带着去男厕所,结果经历了一个令他很失落的情形。他刚一进去,每个隔间都探出一个头来,后来又全都缩回去了。他问那个线人:“这是怎么回事?”线人说:“没看上你呗。”
04-11 16:23
王小波伟大(九丹、阿伯的文章里这样说)?是又一个鲁迅?其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的确,我不是评论家,对此无法置喙。庆幸的是,当我想认识王小波时,我没有意识到他"伟大"而且是"鲁迅",倘若那时候有"不缺席的评论家"那样宣谕了,我是一定不会转着圈打听他的电话号码的。
04-11 16:33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我最终写出了这些,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而是因为,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04-11 16:37
王小波离开20 年的今天,他依然先锋,依然特立独行,这可能悲剧地证明,我们的社会没前进多少。什么时候,王小波的思想不再显得先锋和前卫,我们才真正进步了吧。
04-11 16:50
春天读诗•4:李银河朗读王小波情诗
王小波珍贵影像:希望被当做“人物”来看待
李银河:王小波写性很干净 同性异性的爱情一样
冯唐:王小波文学作品对人性挖掘可再深一点
査建英:随笔是王小波的精华 小说没看下去
许子东:王小波写性不污秽 有种清洁的精神
既然艺术片不赚钱,怎么美国人还在拍艺术片?这是最有意思的问题。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
04-11 17:12
罗素曾说,人活在世上,主要是在做两件事:一、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二、支使别人这样干。这种概括的魅力在于简单,但未必全面。举例来说,一位象棋国手知道自己的毕生事业只是改变棋子的位置,肯定会感到忧伤;而
04-11 17:06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04-11 17:02
1998年人们议论王小波,其兴奋点就在于自由的可能与限度。但对于这一年的中国思想界来说,他们在王小波身上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这种可能与限度,而是突破这种限度的可能。
04-11 16:56
我认为,现代小说的成就建筑在不多几个名篇上,虽然凭这几篇小说很难评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代小说艺术的顶峰就在其中。我的抱负也是要在一两篇作品里达到这个水平。
04-11 16:15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极快的世界。一个话题的热度最多持续一周就被遗忘。在这个纷扰喧闹不知何为真实的世界里,在脑海里怀念一个逝去的作家,怀念那时阅读的我们起码是真实的。在这个日子里纪念王小波,说到底我们还是不甘心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吧。
04-11 16:00
冷静审思中国的思想和学术,以及文学近70年的历程,它与中国的体量和国力,以及文明古国的地位都不相匹配。值得庆幸的是,幸亏我们还有林昭、顾准、李慎之、遇罗克等一批思想者,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能读到王小波。
04-11 13:51
我们今天纪念王小波,确实应该注意他作为“写作个体户”的开创意义。而对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则必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到底什么状态才算是真正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写作”?摆脱了传统体制的写作者,在金钱的诱惑和受众的追捧面前,如何做到真正的独立?
04-11 13:48
他的思想中,处处充满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警醒,他曾这样写道:“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
04-11 13:44
说到著名作家王小波,可能有人会说“哦,他很有名”,“他是著名学者李银河的丈夫”、“他写过‘时代三部曲’”……但可能没那么多人知道,在45年的人生中,他拥有过更加丰富传奇的经历,生前稍显寂寞,去世后出现了“王小波热”,直至今日。
04-11 13:32
20年前,王小波离世,他生前“寂寞”身后“得名”。有人认为,王小波从来没有进入过“文学场”,也没什么作家朋友,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小波死后,“王小波热”开始兴起。不知道下一个20年,又会是怎样。
04-11 13:16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
04-11 13:11
时代文化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