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今天年轻人吐槽过的,当年王小波都写过


来源:中青在线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

导读:“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

大学时代结婚

王小波28岁结婚,那年才上大二。因为当时大学生不被允许结婚,算是违反校规,所以婚礼是“秘密”进行的,很多同学一开始都不知道。后来,同班女生看到阅览室《中国青年报》上李银河的文章,都对他娶了李银河感到惊讶。

很多人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纠结,王小波却是文理通吃。本科上的是商品学专业,是理科;研究生读的是文科。后来在北大和人大当老师时,他既给学生上过英语课,又教过学生计算机。就算没有写作技能,王小波也称得上是一个通才了。

第一代程序员”开发软件

如果生在当下,只要愿意,王小波完全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家。他和几位大学里的同事为北京煤气工程公司开发管理软件,该项目获得了当时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计算机系统普遍使用DOS的年代,他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更方便,独立开发出了一款类似于Word的软件,遗憾的是并没有机遇实现商用。

尽管出生于北京,操着一口北京话,王小波也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以知识青年身份到云南以后。1971年,王小波回北京养病,由于没有户口,不能安排工作,也没办法领取粮票,只能靠哥哥剩下的粮票生活。可见,当时北京户口比现在还“值钱”,没有户口比现在麻烦得多。

相比现在的“蚁族”年轻白领,王小波的住房条件更惨。“单元门旁边就是垃圾道的出口,那里总有大堆的垃圾流在外面,有鱼头鸭头鸡肠子在内,很招苍蝇,看起来相当吓人。”这还是他居住条件改善以后搬进的高层住宅,相比之前住过的房子,要好很多了。但是,在文章中,他很少抱怨房子的小和破,而更多地希望居住环境的整洁、干净,让人感到文明和尊严。

王小波为“北漂”设想了这样的居住环境:那地方不在于有多考究,而在于卫生、有人管理、让大家住着放心。房间虽是大宿舍,但有人打扫;个人的物品有处寄放;厕所要卫生,还要有洗淋浴的地方;各人的床用白布帘子隔起来……

留学体验:累得屁滚尿流

王小波有很多“第一代”的标签,比如第一代程序员、第一代自由撰稿人,再有,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留学生。

到美国后,王小波一度也尝试打工,在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洗盘子,还没两天,就不干了。理由是老板不让他在干活时抽烟,受不了“赤佬老板”的那一套。他还帮助想省钱的餐馆老板装修,结果因为技不如人,只好退出,看到美国工人熟练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他也心服口服。

当时,王小波一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窘迫来形容。由于刚到美国时王小波是陪读身份,只有李银河一个人的奖学金收入,一个月大约是400美元,“累得屁滚尿流”。

对学历和文凭,王小波发表过如今看来显得前卫的言论:除非留在美国不回去了,不然不需要拿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你回到中国,谁又管你是哈佛毕业的还是匹兹堡毕业的?

与妻子穷游,捡柴生火做饭

现在年轻人圈子里时髦的穷游,王小波早就和妻子一起玩过。他们住不起酒店,就买了个帐篷,车开到哪儿,就把帐篷扎到那儿,甚至在路边树林里捡木柴生火做饭。当然,他们买的车也是最便宜的车。

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很多后来都选择了移民,在留学国家定居。但是,王小波夫妇反其道而行之,对美国没有太大的留恋。1988年,二人在作决定时,认为王小波的写作和李银河的社会学研究都离不开中国社会,于是愉快地作出了一起回国的决定。

他在文章中为“外地来京人员”的权益鼓与呼。一次他帮朋友搬家回来,回来时头上有些土,衣服上有点污渍,发现坐公交车时从售票员到乘客,对他都不大客气。他写道,假如别人都不尊重我,我也没法尊重别人。

为了生存,王小波开脑洞的能力让人不得不服。有一段时间,他还考取了货车的驾照,他对朋友说:“有一天实在混不下去了,就靠这个吧。”

事实上,和海子一样,王小波也算是生前坎坷生后成名的典型。直到去世时,《黄金时代》还是没有卖完,相对好点的是他认为是副业的杂文,一些市场化媒体的约稿保证了王小波的正常收入。

特立独行的自由撰稿人

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这当然不是说他冒进,他拥有一种将沉稳与狂飙相结合的能力,虽然未曾经历衰老,却预见了未来二十年的许多变化,并亲身参与其中,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和弄潮人。不饰锋芒的思想与成熟的文笔,赢得了几代年轻读者的关注。很多人在王小波著作中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代入其中角色的经历中,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青年问题出现在王小波许多杂文中。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全都懒得来管他。他和一位相好的男同学经常手挽手在校园里遛弯,兴致高了,还踢起“盛装舞步”,从纪晓岚一路扯到爱因斯坦,全然不顾路人诧异的目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杂文传播最广的一篇之一,也堪称那段杂文热时期的代表作品。文章中的那只猪,可以视作王小波的个人独白。

他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钟的参考资料来源:丁学良《王小波在美国受洋罪》、李翊《王小波的个人问题》、葛维樱《被淹没的王小波工人生涯》、韩袁红编《王小波研究资料》、周莉《我的校友王小波》,王小波《饮食卫生与尊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盛装舞步》、《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打工经历》。

王小波作品推荐:

《沉默的大多数》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他以卓越的文采,众醉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时隔二十年,依然如同清流一般,读来让人沉思,让人捧腹,让人拍案叫绝。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革命时期的爱情》

有一种智慧说,男女之间有爱慕之心就可以性交,但这是任何时期都有的低级智慧。还有一种只会说,男女之间充满了仇恨才可以性交,每次我和海燕做爱,他都要说我是坏蛋,鬼子,坏分子,把我骂个狗血淋头,这是革命时期的高级智慧,我被夹在这两种智慧之间,日渐憔悴。

《黄金时代》

王小波说: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

本书收入王小波最负盛名的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故事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正面书写对“性爱”“自由”的追求,反思人的生存现状,并彰显了人性中的自由与本真。

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本书是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书中对女权主义、科学与迷信、同性恋、小说创作、知识分子等话题进行剖解,展现了一座智性的迷宫,让读者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尊严与自由。

王小波特立独行的观点点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放在当下,依然具有鲜活的感染力。

(原文标题:今天年轻人吐槽过的,当年他都写过|王小波逝世20周年)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