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

2013年11月18日 04:33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瞿世镜

她始终关注分裂的世界、断裂的文明

在《一个小小的个人声音》这篇著名论文中,莱辛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她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极为推崇,认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热爱人民、给被压迫者以同情和温暖的人道主义传统。毫无疑问,莱辛本人就是这伟大传统的继承者之一。她是具有辩证思维、追求对立统一理想境界的人道主义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在她整个创作生涯之中。她向往公平正义,密切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反对种族压迫,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未来,捍卫弱者权利,是她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2007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瑞典皇家科学院代表在颁奖辞中说:对于多丽丝·莱辛而言,年龄不成问题。尽管她已八十多岁高龄,她依然思维敏捷,富于叛逆精神。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莱辛的书面答辞题为《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OnnotwinningtheNobelPrize)。莱辛指出,获奖的文学家们都受过教育,博览群书,从古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文学宝库中获取营养。她家是一座泥巴小屋,然而堆满了书本。她的母亲从英国订购书籍,让孩子们阅读。在没有书的屋子里,产生不了写作和作家……她说,在世界上有一道鸿沟。有些人陷于困境。在非洲津巴布韦穷乡僻壤,树木砍伐殆尽,气候干旱,土地龟裂,沙尘弥漫。破破烂烂的学校里,没有地图册、没有地球仪、没有教科书、没有练习本,图书馆里也没有书,教师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免得被人偷光。人们渴望受教育、渴望读书。在一个村庄里,人们已经断炊三天,还在议论如何才能弄到一些书……讲故事的愿望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构造故事的能力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比……在沙尘弥漫的路上蹒跚而行、心中梦想着孩子们能受到教育的可怜少妇更加高明……尚未读完莱辛的答辞,泪水就涌上我的眼角。那位慈祥的老太太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那分裂的世界,那断裂的文明!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摩西斯 希腊众神 小说实验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