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与陶渊明诗歌的“怀古”
【核心提示】陶渊明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对往古的理想性重建,复古、怀古成为陶渊明诗歌一个重要的主题,而这一点与陶渊明的“自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魏晋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对“古人”的向往,“古人”常常寄托了魏晋人理想的精神境界,在复古、怀古中寻求他们的精神慰藉,特别是道家、玄学的自然境界更是成为其中重要的内涵,如阮籍《咏怀诗》中赤松、王乔、羡门等往古的神仙形象,嵇康《高士传》对古来具“守道顺性”的高士的推崇。两晋诗歌的怀古大多是道家玄学理想境界的象征,这也说明魏晋诗歌的“复古”与玄学是具有密切关系的。陶渊明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对往古的理想性重建,复古、怀古成为陶渊明诗歌一个重要的主题,而这一点与陶渊明的“自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在怀古中寻求精神寄托
陶渊明对自然真朴的状态遭到破坏、异化的感受与阮籍、嵇康极为相似,其诗歌所说的“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黄唐莫逮,慨独在余”、“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与阮籍《咏怀诗》“何为混沌氏,倏忽体貌隳”表现的乃是相同的感叹。可见陶渊明与阮、嵇一样,其怀古实源于对现实深刻的不满,因此在怀古中寻求精神寄托,《劝农》诗云:“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那种抱朴含真的上古时代即是陶渊明的理想之境。
陶渊明所怀之古人非常多,有圣主明君、哲人贤士、隐士、乐道的贫士、奇士等,大抵可分为儒家和道家两类,像《咏贫士诗七首》大多是一些固守穷节的儒家君子形象,陶渊明从这些固守穷节的隐士中得到鼓励,去坚守隐居求志的生活,如其诗云:“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但陶渊明所思的古人中更多的是一些带有道家色彩的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这些上古高士,还有如伯夷、叔齐、长沮、桀溺、植杖翁、於陵仲子、商山四皓等隐士。儒家式的“古人”使陶渊明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而道家色彩的那些高士则体现了陶渊明理想中的自然的生活境界。伏羲、神农、黄帝这些邈古往圣大多是儒家所未言及的,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云:“孔子时未有言三皇五帝。”而长沮、桀溺、植杖翁等虽出自《论语》,但却是孔子所反对的人物,孔子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而道家向往的上古纯朴的生活却恰恰是要与鸟兽和谐相处的,如《庄子·马蹄》描绘的“至德之世”是:“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朴而民性得矣。”从这一点来讲,陶渊明的怀古思想渊源的确更多是受到道家、玄学的影响,甚至孔子等一些儒家人物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被道家化了,如《饮酒》其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朱自清《陶诗的深度》说:"真"与"淳"都不见于《论语》。”"真"与"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陶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这也是魏晋以来复古思潮的结果。
隐居躬耕最接近于理想生活
两晋以来,诗歌中的怀古往往带有显著的道家色彩,特别是玄言诗中的怀古形象,更是玄理之境的象征,如张翼《咏怀诗》:“相忘东溟里,何晞西潮津。我崇道无废,长谣想羲人。”孙绰《秋日诗》:“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孙嗣《兰亭诗》:“望岩怀逸许,临流想奇庄。谁云真风绝,千载挹余芳。”袁峤之《兰亭诗》:“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遐想逸民轨,遗风良可玩。古人咏舞雩,今也同斯叹。”王徽之《兰亭诗》:“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这些诗中“羲唐”、“齐契”、“老彭”等古人,其实都是道家玄学理想境界的象征,这是两晋玄风影响下怀古的基本内涵。
陶渊明诗歌的怀古主题也受到玄学的这种怀古显著的影响,所以其怀古也多此类人物,而其理想中的朴素真淳的上古也主要源于道家的描述,如《劝农》诗云:“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朴、真皆是道家的范畴,《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为反其真。”陶渊明的怀古即是以此为基本内涵的,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随化往,灵府独长闲。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西园。
《淮南子·缪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畮首。”高诱注:“东户季子,古之人君。”又《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东户、赫胥正是陶渊明理想中的淳朴的上古时代,结语虽然云“不遇兹”,但在陶渊明看来,隐居躬耕实是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生活的方法,其《与子俨等疏》自叙其生活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种“羲皇之想”就是在田园生活中生发出来并感受到的,所以陶诗的怀古又常与田园生活相结合,使其怀古的理想又具有现实的真味,这是陶诗的怀古与玄言诗人观念化的怀古重要的区别。《桃花源记》其实就是陶渊明怀古理想与田园生活实践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沈德潜《古诗源》评《桃花源记》云:“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正是在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中兴发并体会到“羲皇”之本质,所以陶渊明对所怀之古人有更切实的理解,这使其怀古带有现实的真味和理性的认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南亩”人迹罕至正是适于遁世隐居之所,陶渊明在此体会到了“荷蓧丈人”悠然自得之心,这更使其隐逸躬耕之心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他在怀古与现实中建立了联系,因此田园、隐居也就成了其怀古之想的实践方式,他在其中保全了其真淳朴素的本性,从这一点来讲,陶渊明的怀古与其自然的思想又是有内在联系的,怀古、复古乃是保其自然本性的方法。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论《饮酒诗二十首其六》云:“此篇本《齐物论》,感叹世俗不辨是非,雷同毁誉,自己当明达独立。诗曰"三季"盖隐指晋末。渊明处此是非之时,欲超乎是非,而自甘隐居也。”这种诗即体现了陶渊明以隐居田园来保持自然真性的怀古主题,所以其怀古仍与其自然思想有内在的关系,自然、田园、隐逸、怀古,这些主题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往往是融合为一的,这使其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
总体来看,陶渊明的怀古与魏晋以来玄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但其怀古与田园隐居躬耕的生活相融合,具有真实的现实体验,从这一点来讲,陶渊明进一步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怀古主题。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