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国维诗中的“古愚先生”及其它

2013年09月05日 11:23
来源:江南晚报 作者:刘桂秋

民国十一年(1922),王国维先生曾因人之请,写有一首七绝,题为《梁溪高仲均兄弟,以其先德古愚先生事实属题,为书一绝》,诗曰:

学成名母今比之,方识高家兄弟贤。

珍重东林旧家世,惠山长有在山泉。

这首诗后来收入《观堂别集》。中山大学陈永正先生编纂出版的《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后重新出版时易名为《王国维诗词笺注》),是迄今唯一的一个王国维诗词的全注本。陈先生在本诗的注释中解释四句诗的诗意说:有人学成之后而想要直称母亲的名(笔者按:“学成名母”用的是《战国策魏策三》中“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的典故),如今与之相比,便知高家兄弟的贤孝。希望你们能珍惜像东林党人那样的旧家世――好比惠山长有清澈的在山泉水!

应该说,陈永正先生的解释是基本准确的。但是,作为读者,看后可能觉得仍不满足:诗题中的“高仲均兄弟”及其父“古愚先生”是什么人?诗中为什么又要说“珍重东林旧家风”,仅仅是因为东林书院和本诗的题咏对象都是在无锡吗?这些在笺注中都没有能够涉及。

没有能够涉及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仲均兄弟”及其父“古愚先生”均为无锡乡邑人士;这父子三人的事迹,在无锡之外,很难查知。第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本诗诗题中的“古愚先生”实应为“老愚先生”;名字错了,要查找“古愚先生”之其人其事,自然更是无从寻索。

现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唐文治先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写有一篇《高老愚先生墓志铭》。从此文中,我们可以大致知晓高老愚的基本事迹。高老愚名汝璞,字韫甫,自号老愚,是明代东林学派代表人物高攀龙之兄长高附凤(号鸣阳)的十一世孙,是东林人物的后裔,这也就是王诗中之所以说“珍重东林旧家世”的缘由。高汝璞早年曾授读乡里,后因家贫,乃远游赣、苏一带,辗转蓬飘二十年,此后又回到家乡,“任同仁堂育婴事,保抱恩勤如己出,颂声遍乡里。”

高汝璞卒于民国六年(1917),有子三:文焕、文彬、文海,其中文焕早卒,文彬(字仲均)、文海(字涵叔)则均“能世其家”,他们俩也就是王诗题目中提到的“高仲均兄弟”;其中高文海后来曾在唐文治先生任校长的无锡国专担任训育主任,拙著《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中曾有叙及。且说这高氏兄弟,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先是请无锡籍的现代国学大家钱基博写了一篇《高老愚先生家传》,后来又以这篇家传,去函请许多国内的名彦硕儒题咏。这些题咏有不少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如关赓麟( 园)《读无锡高老愚家传为令子文海作》、程颂万《题高老愚家传后》、王照(小航)《无锡高老愚先生及德配乔太君家传书后》等。有趣的是,程颂万的《题高老愚家传后》,在诗前还有一段小序云:“无锡高仲均、涵叔兄弟,夙不相识。数驰书乞题其先德家传,且云不得诗不已,用答其志。”夙不相识,却一定要得到对方的题诗,颇有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思。据此小序推想,王国维和高氏兄弟当也是“夙不相识”,加上手写的“老”和“古”字形接近,才会把“老愚”错写成“古愚”。

高氏兄弟以钱基博的《高老愚先生家传》请人题咏,所请的对象中,还有一位是同光体诗派领袖、陈寅恪之父陈三立。陈三立应其请,写了一首五古《高老愚先生家传题后》,曾刊于《小说月报》第十卷第九号。诗的开头几句说:“纡郁惠山旁,中有隐君子。承传讲学风,刻历饬伦纪。”对高氏家风进行了褒扬;而在诗的最后几句,还对钱基博《高老愚先生家传》的文风文笔表示了赞赏:“钱生契独行,立传追范史。吾褒美其文,缀咏亦赘耳。”在当时文坛学林的“巨人长者”中,陈三立素为钱基博所钦慕,现在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其赏识,心里自然很高兴;由此钱基博又萌生了想请散原老人为自己祖父钱维桢(字榕初)写一篇家传的念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追叙此事的始末说:“……独念并吾世,不乏雄骏魁宿,而文章高世,私衷服膺者,莫如义宁陈散原先生三立,以为是足以传吾大父之生平,而昭信来日者矣。怀此久,未有以发;会以戊午之夏,撰《高老愚先生传》,而散原先生辱题诗其后,有句云:‘钱生契独行,立传追范史。吾褒美其文,缀咏亦赘耳。’自以末学小生,幸见称于当世贤豪长者,其忻荣为何如也!谨乞以传吾大父……”(钱基博《先大夫述略》)。后来陈三立真的应其请,撰写了《钱榕初先生家传》,并在这篇家传的末尾,再一次对钱基博的文章表示赞赏之意:“余获诵先生之孙基博所属文,通才宏识,条适而上达,非徒区区荣华之言、章句之业也。”可以说,最初是以《高老愚先生家传》为诱因,促成了陈三立和钱基博之间后来的一段文字缘。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同光体 诗派 古愚先生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