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诗人王海桑:深情的歌者

2013年04月15日 10:31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小李Bu寻欢

十年卖血铸诗魂

一路艰辛一路歌

王海桑,

一位——深情的歌者

——青年诗人王海桑艰辛诗旅

“我只说两句话:先说诗歌——诗歌不需要超越,诗歌需要回来,回到生命,回到爱,向着光回来。再说我的诗歌——我不会技巧,我甚至没有才华,但我的心灵会唱歌。

——王海桑语

2000年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市里的几个文友来编辑部送稿。在世人眼里,他们是活跃在安阳市文坛上最有才气、最有希望的几个青年。轻易不赞美别人的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咱们安阳最近出了个诗人王海桑,诗写得好,特别是卖血出了本诗集,人家这才叫真正的诗人!”

我吃惊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在一座城市做了十几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可以这么说,文艺圈里的人,几乎没有我不认识的。但这个王海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来没有在我负责的副刊上发表过一首诗。卖血出诗集,是因为贫穷?还是因为痴迷?我惊愕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实力能使平日里自视清高的这几位文友对他这么心悦诚服?编辑特殊的职业心理使我对王海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迫切地想要见到他,更想读到他的诗。

就这样,瘦小、文弱,带着一副眼镜的王海桑由别人引见来到了我的面前,他微笑着送我一本他的诗集《月亮在说你说我》,并没有多说什么就走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我读着这本薄薄的诗集,像读着一颗纯真、纯美的心,一遍遍地倾听着诗人有关青春、生命、爱情的深情的歌吟,我干涸的心被这简单的、朴素的、然而又是纯真美丽的诗句所打湿,所吸引,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想要了解他的愿望。于是,我走进了诗人的故事——

王海桑走进血站,他挽起袖子,

从此开始了他为诗卖血的10年历程                  

大凡成功的作家,从小就做文学梦,王海桑却是个例外。

他从小喜欢的是理科,1989年,17岁的王海桑考上了湖南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大一时,他的学习成绩特别好,还得到了学校的奖学金。按常规,大学毕业后,他人生的目标就是奔工程师了。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在这时遇到了诗神。

王海桑的家在茫茫太行深处的辉县常村乡万桑村。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父老乡亲的厚望,只能在学校规定的教科书里循规蹈矩,哪敢奢望教科书之外的文学世界,而大学的图书馆却为王海桑提供了这种广阔的天地。王海桑迷上了学校的图书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使他大开眼界,更使他痴迷的是诗歌。这世间最凝练、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是那么轻易地就俘获了他那颗敏感、柔弱的心。他读拜伦,看雪莱,崇拜惠特曼,喜欢泰戈尔;他吟《诗经》,诵《楚辞》,哭屈原,追李白;哲学家尼采,画家梵.高,音乐家莫扎特,也是他的偶像……渐渐地,他醉心于与惠特曼齐名的女诗人荻金森细腻、柔美的诗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文化乡愁、以及屈原、李白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他写《遥寄李白》“哥哥你仰天大笑出门去/去去千里无觅/明月揽不住,圆圆还缺缺/问红尘滚滚,我浪漫与谁/你说苍天莫问,鬼神莫问/问就问酒,问就问醉/你说青葫芦白葫芦都是酒葫芦/腰间一挂,就行走天地/你我这泥土之人之子啊/有哭,就当成歌唱/有泪,就当成酒喝/拼却地一醉,醉了还说……”寄托了他喜欢李白,知音难觅的苦衷。

他读诗、写诗,每天都文思泉涌,每天都有新诗,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写22首。在大学的三年间,他怀着对诗歌宗教般的虔诚,走遍了湘江两岸,用那双大大的眸子捕捉江南大地的风情、诗情,用纯情的文字缔造了一个诗的王国。有一年的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从图书馆借了一大摞书。每个白天,他一个人在偌大的教学楼里静静地看书;每个夜晚,他爬到楼顶睡觉,仰望着夜幕上闪烁的星辰,孕育着美丽的诗句,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诗歌使他幸福陶醉,诗歌也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苦难。

他清楚地知道,在这个饿死诗人的年代,他爱上了诗歌,就要终生与苦难相伴,因为诗歌是商品时代的弃儿,要靠金钱的支撑才能给予她存活的希望。1990年3月,春寒料峭中,王海桑走进了血站,他挽起袖子,从此开始了他为诗卖血的10年历程。这以后,每3个月他就卖一次血,一次200毫升,能拿到80元到100元。他做这一切,并非全因为贫穷,他还没有穷到以卖血维持生存的地步。卖血,是他对诗歌的敬畏,也是他对诗歌的虔诚,眼看着殷红的鲜血缓缓流进采血袋中,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融进了神圣的诗歌。在美丽的湘江边上,他立下誓言:要用10年时间磨练自己的诗艺,决不轻易向外发稿,以此安定心境,抱守寂寞,以至于将自己在大学期间写下的1000多首诗歌几乎全部烧掉,只剩下了他比较满意的一二十首。他坚信,10年之后,他能将诗歌这柄长剑磨得锋利无比……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在悄悄地注视他

1992年,王海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安阳市的一家企业当技术员,整天与不会说话的图纸、机器打交道。工厂的生活并不像他想像中的那样五彩斑斓,新鲜感一过,他就厌倦了这种在他看来枯燥无味的生活。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在悄悄地注视他。这一天,他的目光与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相遇了。那一刹那,两个人都觉得他们早就认识了一万年。这是个美丽的秋日黄昏,两个人不知不觉步出了厂门,踏着松软的落叶,沿着古城的解放大道,一直走到了火车站。两个人谈工作,谈人生,谈理想,谈得最多的是文学,是诗。在海桑眼里,女孩虽然只是一个师范毕业的中专生,但对文学特别是对诗却也那么钟情,而且口味不俗,这让海桑一下子像遇到了知音。在女孩面前,海桑第一次觉得自己那么优秀。他给女孩谈古今中外名人的诗,也背自己的诗,他隐隐地觉得,女孩崇拜上他了。

爱情和理想给王海桑平静的生活涂上了玫瑰般的色彩,他又文思泉涌了,每天都有诗作,连性情都有了改变。一向内向的他在女孩面前突然变得口若悬河。两个人总想在一起,总有理由在一起,也总有说不完的话。金秋时节,落雪的日子,几乎是每一个黄昏和夜晚,他们都沿着古城的街道散步,古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相伴相携的身影,留下了海桑深情的歌吟……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女孩的家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他们的交往遭到了女孩家人强烈的阻挠。为了逃避现实,也为了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两个人选择了出走。先是女孩到洛阳,后被家人追了回来。女孩的遭遇,更坚定了他出走的决心,他想到北京去体验生活,寻求出路,用3年到5年的时间,写出中国一流的诗歌。受过挫折的女孩当然也支持他走。就这样,在1993年的10月15日,除了女孩,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一个人悄悄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王海桑 诗人海子 歌者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