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追怀泰戈尔

2012年02月06日 10:29
来源:文艺报 作者:彭 龄 章 谊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今年适逢印度大文豪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及逝世70周年,对外友协筹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欧美评论家曾将纪伯伦的《先知》和泰戈尔的《吉檀伽利》共誉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清楚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在北大读到这两本书时,立即被这“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后来又陆续读过泰戈尔的《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那时在国内大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学校的政治运动“红专辩论”、“反右”、“反右倾”等也一个接着一个。这“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显然与辩论会上激烈的争辩声、批斗会上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不相协调。而我们却像诗人臧克家形容的“如食异味,越食越贪”,运动间隙,常猫在燕园哪个角落,沉迷在这“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中……

女作家冰心曾说过《先知》与《吉檀伽利》“有异曲同工之妙”。上世纪80年代,我们奉命到黎巴嫩任职,受纪伯伦博物馆馆长库鲁兹先生之托,代博物馆找寻一本冰心译的《先知》,有幸与冰心老人结识。曾听她这样品评过纪伯伦与泰戈尔,她说:“泰戈尔是贵族出身,家境优越,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用辞华美。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而纪伯伦是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聪颖伶俐,备受全家宠爱。泰戈尔父母对子女管教虽严,却从不拂逆他们的个性发展。泰戈尔不喜欢学校刻板的生活,父母便为他请家教,并让哥哥、姐姐扶助。他特别喜欢音乐与写作,当他尝试着用孟加拉传统诗的韵律写出第一首诗时,尚不足9岁。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 17岁出版了处女作《诗人的故事》。同年赴英留学,初学法律,后转入英国文学与西方音乐研究,回国后专事文学创作。

20世纪初,泰戈尔接连遭遇不幸:丧偶、丧女、丧父,这一系列打击,使他深感人世的悲怆,这种哀伤也表现在他的《回忆》《渡船》等作品中。20世纪初,也是印度反殖民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他没有沉缅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积极投身民族独立运动,19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戈拉》,真实反映印度社会生活各层面复杂的纠葛,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斗者的形象。同年,使泰戈尔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诗集《吉檀伽利》在印度出版。这本诗集最初是用孟加拉语按孟加拉传统抒情诗的格律写的,虽在国内获得好评,却没有太大的国际影响。也是这一年,他旅居伦敦后,开始将《吉檀伽利》《渡船》与《奉献集》中的部分诗译成英文,仍用《吉檀伽利》的书名在伦敦出版。“吉檀伽利”是孟加拉语“献诗”的音译,诗集中除歌咏爱情、友善、景物、风光之外,还有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颂神诗。这是泰戈尔受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梵我合一”哲学思想影响的反映,他颂扬的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与光明的化身。正如郭沫若所说:泰戈尔“只是把印度的传统精神另外穿了一件西式的衣服:‘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为了更自由地表达原著的思想,他摆脱了原诗格律的桎梏,将它们译成富有韵味与节奏感的散文诗。令他自己也未料到的是,这本书一面世,立即轰动了伦敦与西欧文坛,他因此荣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是印度与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人。他的文学创作随之进入又一个高潮期,相继出版了《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流萤集》等散文诗集;《春之循环》《红夹竹桃》等剧本;《四个人》《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中、长篇小说,以及《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散文、随笔。其中对中国作家与读者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1916年出版的《飞鸟集》了。《飞鸟集》包括325首寓情于景、于物,充满哲理的无题诗,大多数只有一两行,几乎全是诗人电光火石般对自然景物刹那间的印象、联想与感悟。它最初的中译者、著名文学家郑振铎说,这些诗“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野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纷纷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飞鸟集》内容包罗万象,泰戈尔用他那颗赤子之心和博大、深邃的人生哲理,抒发他对人民、对生命和对大自然的挚爱。他热诚赋予一切美好事物——一只鸟、一朵云、一株草或一团萤火以鲜活的生命,来唤起人们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

鸟儿愿是一朵云,云儿愿是一只鸟。

雨点吻着大地,微语道:我们是你思想的孩子,母亲,现在从天上回到你这里来了。

我的梦幻恰是一团萤火——在幽暗中闪烁着灵动的流光。

天空没有鸟儿飞过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他的天空。

我的思想随着这些闪耀的绿叶而闪耀,我的心灵因为这些日光的抚触而歌唱。

瀑布唱道:当我找到了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的前方。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真理却不怕失败。

……

冰心在《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文章中回忆说,她偶然读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立即为那些“很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哲理的三言两语的诗句”倾倒,她也尝试着“把自己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这便有了《繁星》和《春水》。她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深情地说:“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1953年她赴印度访问了75天。她说,在印度尤其是在孟加拉语的省份,时时都能感受到人们对泰戈尔的热爱,他的长长短短的诗歌在男女老幼的口中传诵。她认为泰戈尔的伟大成就在于他在印度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年代,奋力“排除他周围纷乱窒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奴化的、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 他身体力行“进入乡村,从农夫、农妇、瓦匠、石工那里听取了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然后用孟加拉文字写出最素朴、最美丽的文章”,并参加与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梵我 1941年 泰戈尔访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