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吉狄马加:诗歌是我永恒的归宿

2012年01月31日 10:47
来源:文学报 作者:张滢莹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诗歌节的成功举办,对作为诗人和地方文化官员的我而言,都有种幸福感。”接受记者采访时,青海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如是说。

关键词一:诗歌节

2007年8月,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举办时,许多报纸将“世界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放在标题中,为它下了定义。在吉狄马加看来,中国理所应当需要有这样的诗歌节,这也是他顶着不少质疑,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成功举办的原因。“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之余,真正最终在世界上进行较量的是文化。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会时缓时快,而文化则能起到衡态作用。”他深刻认识到,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不是靠嘴上谈论,而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品牌来支撑。作为三江之源,青海拥有广博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生态环境,民族多样与文化多元也是这片美丽土地的一大特色。在2006年就任青海省副省长后,吉狄马加就开始思考如何为青海省乃至中国打造一个文化品牌。最终,诗歌节作为传递文化理念的平台与窗口,成为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扉。“诗人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言人,”他说,“他们之间交流完成的,是民间的、也是许多高层政治家不可能完成的。”

对吉狄马加来说,举办诗歌节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复杂的筹备工作,而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诗歌节。他坦率地承认,在当下,诗歌、纯文学及一些高雅艺术被边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科技在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却不断缺失,在当今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趋势中,文化传承正在流失,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也正在变得模糊而抽象。“尽管如此,作为艺术形式的诗歌不可能消失,诗歌可能在不同形式间变化,但它最原始和根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藉由诗歌节,吉狄马加希望带人们重新体验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中国是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诗歌与民族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史紧密相联的,”他说,“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受过诗歌的影响,我们不应也不能深陷在物欲世界,应该有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在他眼里,诗歌节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对于诗歌的信心,让高雅诗歌也能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而在他看来,诗歌节不止为振兴诗歌,“而是要以诗歌来振兴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二:文化理想

筹办诗歌节的过程,将吉狄马加的文化理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一名诗人,他比任何人更深刻理解诗歌节的重要性,也更了解诗人们的想法,这是他操持诗歌节的有利因素。而作为一名组织者,如何将激情“落地”是他一直在考虑的。在内容设置、活动方式等各方面,他都进行了妥善安排。

首届诗歌节上,诗人们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所要为此担负的责任进行了讨论,本届诗歌节则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建设。在设置两届诗歌节的主题时,吉狄马加充分考虑了各国诗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避免狭窄与不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而在诗歌节的许多方面,也都能看出他的细心。比如矗立在青海湖畔、用代表藏文化玛尼石堆砌而成的诗歌墙便是由他一手设计,包括诗歌墙上镌刻的28位中外著名诗人头像,都是由他精心挑选。在诗歌节上,平时三五成群、持有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诗人齐聚一堂,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吉狄马加认为,诗人之间只有一个根本区分,那就是好或者坏。大多数诗人都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跨越国度、立场、意识形态坐在一起交流,这本身便是诗歌节所想要达到的和谐沟通的态势。

关键词三:诗歌精神

诗歌究竟有没有用?对这个问题,吉狄马加有着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诗歌应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并且应该更关注现实,帮助人类走出精神困境。“从历史到今天,诗歌都未曾失去过它独特的影响力,直到现在这个支柱依然牢固。今天的人类似乎离我们出发的地方越来越远,我们要在精神上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已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当整个人类都处在这交叉十字路口时,此时的诗歌是一位真正的神圣的引领者,他就像原始民族中的一位祭司兼酋长,能在迷茫里把他的部落带到光明的地方。在世界性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大师,需要有一批重要诗人,站在精神高地,写出高质作品。”

在被问起中国当代诗歌究竟处在怎样状况的时候,他说:“在任何时候,文学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左右。我相信作家和诗人是时代所造就的,怎样的时代就会产生对应的代表性作品,我对中国文学与诗歌创作充满信心。”他同时表示,中国古代诗歌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当代诗歌则由于与国际的交流有限而甚少受到国外关注,汉语翻译难的原因也是阻碍当代诗歌“走出去”的原因之一,各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关键词四:写作

谈到写作,吉狄马加总会提起老师艾青对他的影响。“他对于人民与历史的深切关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的诗歌创作。”他说。对他而言,诗歌的出发点永远应该是人的心灵。“我不可能去写什么‘命题诗’,诗人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否则他的诗歌无法感动他人。”在此之外,必要的道德法则与深邃思想也是他的写作基准,三者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力量。在形容他的诗歌时,评论家与读者最常用的词汇是“真诚”。也有读者在网上留言说:“马加的诗有一种脚踏实地的质感,让我每次回味时,都能想起他背后质朴善良的民族。”

身为少数民族,吉狄马加在生活中创作了许多带有民族印记的作品,他也戏称自己为“彝族精神文化代言人”。在作品《自画像》中,一句“我是彝人”振聋发聩,他以诗歌的方式向世界倾诉历史、倾诉民族文化。在写作中,彝族文化与曾经生活的广袤土地始终是他凭靠的文化背景。“那个地方的河流、群山、鹰的影子,始终漂浮在我的诗中,那里是我的精神故乡。”

在长达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吉狄马加对现实投以极大关注,并融入带有浓郁民族性的思考。他的诗大都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命运等人文角度入笔,侧重于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心理的打探,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谈起自己的写作立场时,吉狄马加说:“彝人相信万物平等,并存在微妙的联系,人类在发展中不能破坏这种平衡。我一直认为,作家和诗人要在世界发展中起作用,要坚持、要扬弃的都会在我的作品里得到体现。”对于民族语言的日渐消逝,他表示忧虑:“语言的消失,并不简单是没人能说这种话。文化是藏在语言里的,这个民族用语言承载的东西,会随着语言的丢失而永远失去。”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吉狄马加 诗人 写作立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