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拿枪的诗人裴多菲

2012年01月13日 11:25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侯凤菁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989年7月17日那天在挖出另一个墓中的头骨时,考察队中的匈牙利人类学专家基塞伊教授一眼就断定它可能是裴多菲的遗骸。因为众人皆知诗人生前头颅形状很特殊,而且长有一颗很显眼的虎牙,这两点特征与挖出的头骨的样子完全相符。

在墓中的整具尸骨全部挖出后,考察队中的各国专家分别进行了研究,并一致认为墓里埋葬的肯定就是裴多菲。从这具遗骨中可以判断:死者高额头、深眼窝、长下巴;年龄为30~35岁;身高1.65~1.66米;身材瘦长,臀部宽大;长期是“左撇子”;胸左侧第三根肋骨折断过,胸右侧第三根肋骨曾有过骨裂;肋骨上留有患过肺病的痕迹……从保存下来的裴多菲的照片、服装以及各种文字记载来看,这具尸骨完全反映了诗人生前的体征,无任何矛盾之处。科学家们计算,上述这些身体特征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每3亿人当中才有可能出现一例。而当地居民100多年来也一直都在传说,这里埋葬着一位“匈牙利诗人”。这就更加印证了国际考察队的结论。

经过进一步考证,得知墓中死者的姓氏为彼得罗维奇,当年被流放到这里后与当地邮差的女儿结了婚,现在还留有后代。他死于1856年5月,早先时墓上曾长期竖有写着“ASP”字样的十字架。原来裴多菲被俘后又恢复使用自己原有的姓名“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ASP”是他斯洛伐克姓名与匈牙利名字合在一起的“亚历山大·山道尔·彼得罗维奇”的缩写。

人们怀念的裴多菲终于有了下落,世界各国的媒体纷纷报道,惟有匈牙利本国的反应十分冷淡。政府和媒体对考察结果置若罔闻,学术界更是信誓旦旦地指责关于裴多菲下落的新说是无稽之谈。为这次考察出资的莫尔毛伊备受责难,被认为是在沽名钓誉,还多次遭到身份不明者的围攻和毒打。评论家们认为,匈牙利社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项考察虽然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长期笼罩在裴多菲头上“战死疆场”、“宁死不屈”之类的光环都消失了,他作为民族之魂的形象不“辉煌”了。许多人显然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看来,裴多菲的同胞们也受到“不成功便成仁”观念的困扰。

实际上,裴多菲被俘后所遭受的苦难势必远远超过战死。尽管人们如今对他最后的岁月还了解甚少,但仅从巴尔古津诺村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不准被流放者离开村庄一步的禁令等都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生活的日子里,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极大摧残。可以想象,在漫长冬季-40℃的深夜,他在一天的繁重劳动之后,承受着隐姓埋名的精神压力独守孤灯冥思苦想,其痛苦程度恐怕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从挖掘出的遗骸上也可以看到,裴多菲死时嘴巴张得很大,而且埋葬时只有衣服裹尸,未被装入棺木。专家们判断,他可能死于被杀或者血液中毒。

因此,裴多菲的同胞们实无必要因为诗人未在西格什瓦尔战死而感到尴尬。尽管世界范围内的关于战俘是不是“叛徒”、“胆小鬼”的争论直到现在还无定论,但是,裴多菲被俘后所遭受的苦难定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致使他年轻的生命仅仅延续了7年。这难道不也是他为革命所付出的代价吗?

走出诗人的故居,外面阳光明媚。基什克勒什浓荫如盖,繁花似锦,鳞次栉比的楼房、商店和疏密有致的街道、住宅,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安逸。裴多菲在诗中描写过的那个家乡道边的小酒馆依然存在。这时,我不禁想起诗人的一首诗:

假如从那丰满的篮子中,

大家都能一样地采取;

假如对权利的桌边的座位,

大家都能一样地占据;

假如精神的光也一样地,

把所有房屋的窗户照遍;

那时我们就可以说“停下!

看哪,这儿正是迦南!”

从这些诗句不难看出裴多菲怀有的政治理想。早在100年前就以这样的革命精神鼓舞人民争取解放的人,难道不该永远受到人们的敬重吗?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裴多菲 asp 酒徒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