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士”:国家政治直接参与者 文化艺术创造者

2012年06月20日 15:36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士大夫是对东亚古代官吏,在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之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东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汉字文化圈具代表性的一个社会集团。

精神渊源“士”,上古称封建统治公职者之称、为封建阶级之一。商、西周、春秋为统治官臣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专业与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时代,士为封建制度下的一种阶级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

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说,重视道德操守、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可以称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时基本上是重叠的,若细分,则“士”的德行修养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说“士”是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

荀子对“士”的分辨更为详细,他所谓“古之仕士”“古之处士”(《荀子·儒效》),便是清流。荀子对士最明确的要求是“从道不从君”。士参与政治,要以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仁义之道为依归。这亦即孔孟在荀子之前所确立的基本士则:士志于道。[1]

这种“士”的精神,在实践上可以是“侠士”。如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的荆轲,在出发前就立下豪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被作为精神典范。这和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荐”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甚至是自称有才,也可以说服贵族,成为“士族”之列。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创造者 国家政治 参与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