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解码】如何评论“公知”

2012年06月19日 23:00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贺风玲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现实里部分“公知”的扭曲做法如此突显,真正的“知识分子”作用无从彰显

在中国大陆,常常被问到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问到如何看待“公共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极难回答,因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应然描述,和问问题的人心中浮现的“公共知识分子”实然形象,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而问问题的人认定的“公共知识分子”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更不是我能够准确掌握的。

依照应然的道理,“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是什么?不管从中国“士”的传统看,还是从西方的历史经验看,知识分子最简单、最清楚的定义都是:“以知识力量介入社会,影响社会的人。”应该用两项条件检验知识分子,第一,他必须“介入社会”,不能只在书房里追求自己的知识精进而已;第二,他介入社会的方式,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非其他。

换句话说,根本不需要在“知识分子”前面再加“公共”二字,不介入社会,缺乏公共性的,是不配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可以有知识有学问,是读书人是教授是研究所所长,但就不是“知识分子”。例如大学教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吸收、研究、传播知识,所以每一个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但大学教授却不必然就是“知识分子”。

从这样的定义推论,那么有知识分子的社会,当然优于缺乏知识分子的社会;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当然比鄙视、轻蔑甚至迫害知识分子的社会,要来得健康进步。拥有知识,意味着拥有了较为广阔的文明比较资源,可以用来比对、反思、批判社会,大有助于帮助社会发现缺点,检讨错误。不具备知识资源的人,当然更容易被各种说辞迷惑,也更容易不经检验地将现实看作天经地义予以接受。

从这样的角度看,我当然不能接受攻击“公知”,甚至将“公知”当作骂人的、侮辱人的话的做法。取消“公共知识分子”的尊严,等于是变相鼓励“反智主义”,对社会绝对不会是好事。

然而站在这样的立场时,我不得不同时意识到,今天在中国大陆许多台面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所言所行,并不符合我意念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我自己都无法同意他们,遑论尊敬他们了。最让我无法茍同的,一是他们误用滥用知识的态度,扭曲知识来配合自己的立场,不是基于知识而坚持立场,反而是先有立场再用知识背书;二是他们习惯用非常激烈霸道的表达方式,不是用知识来讲道理试图说服,而是以知识做抬高身份的台阶,然后高高在上训话。

这样的“公知”到处横行,吊诡地让社会上没有了“知识分子”可以存在、活跃、发挥作用的空间。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实里部分“公知”的扭曲做法如此突显,抢夺了“知识分子”的名号,于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作用无从彰显。更糟糕的,使得关于“知识分子”公共议题无法讨论。

正本清源,我能想得到的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坚持定义清楚“知识分子”是什么。可以从余英时先生对中国“士”的传统的整理来理解“知识分子”,也可以从西方18世纪启蒙主义以降对intellectuals、intellegentsia的讨论来理解“知识分子”,也可以从现代社会结构分工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分子”,那我们就有机会形成对“知识分子”角色与公共功能的清楚认知,也就能够明白并不是所有自认为“公知”的人,所有被称为“公知”的人,都符合“知识分子”的基本身份定义。

先别忙着问怎么看“公知”,先冷静耐心地问: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谁是“知识分子”谁根本不是,我们才有办法真正进入关于“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现实讨论,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作者为台湾作家)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