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公知”因何倒掉

2012年06月19日 22:57
来源:华商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方韩大战”尚未结束,但很多观众已经表示了厌倦。这并非两个人的战斗,其间介入的公共知识分子之多,没有任何一个文化事件可以比拟。但此前也没有任何一个事件,让公共知识分子丢分如此多。从最能反映民间情绪的微博平台看,“公知”整体上已经成为一个负面词汇,挺韩和倒韩者,大抵不愿顶戴公知头衔,“公知”已被严重污名化。

公知原本是相当褒义的一个词汇。在知识分子前面加上“公共”两个字,不仅意味着他们参与的是公共话题讨论,同时也暗含着他们是抛弃个人私利,唯公共利益为价值尺度的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公知还具备跨学科性,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

其实,在方韩大战之前,对公知的负面评价即已存在,譬如在诗人赵丽华的官员丈夫涉嫌违法圈地的争论中,很多公知立场鲜明,将质疑者一概骂为“五毛”,则明显是对大众智商的羞辱。我此前也曾表达过对部分公知“立场大于是非”的现象不以为然。这一次,在方韩大战的过程中,仍有人试图以“五毛”的指控来为某人背书,但明显已无法赢得支持。诚如很多网友所言,此次方韩事件暴露出很多公知的“站队”思维。

“站队”其实早就存在,并非始于今日。前不久在和朋友聊天时,提及某些公知在方韩事件中措辞之不堪,都甚觉惊讶。我的理解是,此前他们恶言相向的对象是所谓的逆时代潮流而动者,故虽措辞不堪,但大家不觉得而已。这意味着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站队的倾向。此前质疑余秋雨、陈光标时,有多少挺韩公知坚持与韩寒事件中相同的价值标准?甚至于连韩寒是不是公共人物,似乎都变得模糊不清起来。这是“立场大于是非”的最好注解。

不过,方韩大战最能体现的,其实不是公知的站队思维,而是他们内部的分裂。此前,因价值偏好的一致性,他们总能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而方韩大战因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私谊,及对有关事实真相的探寻维度理解不同,而令公知群体明显分为了两派。公知的倒掉,和他们暴露出过多的私利与先入之见而全无反省有关。公知内部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实、是非与私利、立场孰先孰后的争论。

公知概念在舆论上的泛起,本身带有很大的迷思。他们显然有自己的利益、知识局限和道德缺陷,之所以受到媒体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吻合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偏好。至于大部分公知的未来,我觉得台湾现在的名嘴是一个可能的方向,他们的确有胆对执政者提出尖锐批评,但可能相当长时期内无法摆脱民众对其“立场大于是非”的“乱源”观感。(韩福东知名媒体人)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公知 陈光标 站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