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知识分子到底怎么了?读书人站起来
读书人站起来
今天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当然已经是一个毋庸争辩的事实,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是暴发户文化,还是具有精神内涵的中国文明?知识分子在文明崛起的过程之中将有什么样的反思,有什么样的担当?每一个读书人,或许都应该想一想
□许纪霖
知识分子到底怎么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每隔十年就是一个焦点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话题,焦点在于知识分子如何作为社会精英承担现代化的中坚作用。到了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被社会边缘化,于是焦点聚集在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知识分子的岗位在哪里。进入21世纪这十年来,当知识分子与体制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社会既得利益群体的时候,媒体关于知识分子的话题转为关注知识分子的腐败问题。
当下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不是仅仅官僚和商人才腐败,最令人痛心的,连过去的道德表率知识分子也出现了腐败,校长贪污、大学教授抄袭……这类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在传统社会之中,有两种人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一个是老师,另一个是医生。一个与人的灵魂有关,另一个拯救人的生命。他们之所以受到尊重,不是因为他们有钱或有权势,而是有道德清望。
所谓读书人,不但有知识,而且是社会的道德表率。特别是在乱世,社会普遍有种期待,期望读书人能够出来拯救社会,拯救人心。然而近十年来,民众们非常失望地发现,原来连社会最期待的读书人在精神和道德上也垮了。不是说知识分子整体都腐败了,而是几个害群之马玷污了整个群体的形象。并且他们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也缺乏各种制度和良心的约束。更要命的,虽然说不上腐败,但各种不正之风和学术不端,普遍流行于知识界,成为见怪不怪的常态,成为做得说不得的潜规则。知识界风气的败坏。令社会惊呼:知识分子到底怎么了?知识界风气的改善还有希望吗?
要改善知识界的风气
要改善知识界的风气,首要的是制度的改革。在腐败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制度性糜烂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以大学为例,虽然为了解决学术腐败问题。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都出台了很多惩罚性的措施,不能说没有党纪国法。然而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惩罚性措施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学术腐败,腐败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仅仅靠惩罚性的“刑”法无法根治制度性的腐败,需要解决制度深层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制度深层的问题?这几年温家宝总理非常关心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很有想法的指导性意见。其中非常核心的一条是大学要“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这个意见是中外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历史传统。西方的不说了,就中国教育传统而言,中国古代的学术性教育机构不是科举,而是民间的书院,宋明的书院不是官僚说了算,也没有国家来管理他们,而是书院的掌门人像朱熹、王阳明这些大儒们掌握大权。
现在大家公认,近代教育最辉煌的年代是民国,从1911年到1949年,几乎战乱没有中断过,乱世之中,国家和私人对教育的投入和资助是很少的,与今天没法比。但是那个年代出了多少世界级科学家、多少学术大师。以西南联大这个或许是世界上最短命的著名大学为例,短短七年的历史,就培养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百七十多个两院院士和无数个学术大师。
而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年代,其环境、条件之艰苦,一点不亚于今天要救济的希望小学。在茅屋里面上课,在煤油灯下看书,每天有敌机的轰炸,竟然出了世界一流的人才。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性原因就是,西南联大秉承了清华、北大、南开的“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的传统。
知识分子的独特责任
在世俗社会的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愈来愈平庸化了,大学变成了一个俗人呆的地方。虽然读书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要面对很多世俗的问题,要解决蜗居的问题,也想生活得好一点,但是读书人又不是一般的人。钱是有价值的,当然重要,如果谁说钱不重要,不是虚伪,就是实在太有钱了。然而对知识分子而言,钱只是一个工具性价值,而非内在性价值。钱能够让自己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但知识分子的尊严不是体现为有钱,而是另外一些东西,是知识分子之所以为知识分子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知识,比如说公共责任,而不是有钱。
今天不少在大学里面教书的知识分子,首先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精神上支撑不起来,整一个俗人,斯文扫地,不是因为穷,乃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读书人自豪的不是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而是儒雅斯文的气质。虽然今天的社会以权势和金钱为中心,知识似乎已经贬值。
但是,读书人首先要自信,然后才会被别人看得起。学生如今在学校受到的非专业教育,好像只有两种,一种是体制内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大道理没有人情味,也没有人相信,只是敲门砖,考过即忘。还有一种是私下流行的小道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这样讲,比如“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学术没有用,最要紧的是学会生存和竞争的本领”等。
这些世俗的人生箴言,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年轻的学生影响很大。而在虚伪的大道理和功利的小道理之间,真正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公民教育、人生教育和道德教育。人生教育不是一套知识,而是家长与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走出家庭,来到学校之后,老师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在无形之中形成氛围,感染学生。过去我们常说大学领着社会走。大学是怎么样的,社会就应该是怎么样的。因为大学创造着社会的价值。但今天是整个倒过来了,大学被社会拖着走,大学生的世界观就是社会的世俗价值,不仅学生被社会提前洗脑,更重要的是老师已经完全世俗化了。知识分子与常人无异,混迹于市井当中。
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社会,通常以人生代替宗教,过去儒家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文化的知识分子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在功能上等同于西方社会的牧师,有拯救人的灵魂的职责。社会之所以对知识分子的堕落痛心疾首,格外关注,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有特别的期待,乃是与中国社会的以人文代宗教的特点有关。虽然人文知识分子今天不再是社会的中心,社会精英也开始多元化,有科技精英、商业精英、权力精英、草根精英等。但即使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文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的教授依然承担着独特的责任。
现代社会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知识分子掌握着知识的生产(学校)和流通(媒体)的核心枢纽。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人格类型基本是在大学奠定的,有什么样的大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媒体影响的是社会的现实,而大学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今天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当然已经是一个毋庸争辩的事实,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是暴发户文化,还是具有精神内涵的中国文明?知识分子在文明崛起的过程之中将有什么样的反思,有什么样的担当?每一个读书人,或许都应该想一想。
相关专题: 中国“公知”症候群 2012端午策划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