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对话何士光:谈中华文化论世道人心

2011年11月04日 10:26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谈中华文化论世道人心

——对话何士光

11月1日,何士光家铺着水磨石地板的客厅,在桔黄色的落地灯下,年近古稀的何士光引经据典,思维活跃。交谈中,记者再次感受到他语言的强大和诗性之美。

记者:听说您的新作《今生》,是用了20年的时间写作,在您看来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何士光:我想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或者说察看。作为一个作家,我确实想看看自己还能为读者贡献点什么。每个作家都想有一部尽可能如意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一种高度。

《今生》是想突破散文、小说等分门别类的文学式样,成为另一种“读物”。它不是散文胜似散文,不是小说胜似小说,不是理论胜似理论;它以理论和文化为灵魂,诗歌为情致,小说为结构,散文为叙述,我用20年准备它的内容,寻找这样的叙述方式找了两三年,从几十万字压缩到定稿的10万字,手稿都烧了30多万字。我要以这样一部作品,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做一个节点,来给自己一个回答,也想给人们留下点什么。《今生》毫无疑问是我最如意的作品。

记者:您说,第一种状态是生活的,第二种状态是人生的,第三种状态是生命的,《今生》是不是就是您这三种状态的描述?庄严的内容和凝练的文字之于您的写作是必须的吗?

何士光:《今生》是我心路旅程的冶炼,人生就是一个经受并且寻找的过程。我力图让《今生》看起来温婉,亲切,朴实,真诚,乃至谦逊。我也是读者,但看到那种没有真诚,而只有夸夸其谈的书籍的时候,我是读不下去的,因此我希望我的写作以这样一种态度和方式,和读者进行一种真诚的心灵交流。现代社会人们不再习惯阅读,特别是长久的阅读。所以,一部作品要好读,让读者读起来容易,要短要精炼;但又要有长久不衰的东西,我把传统文化表述得生活化、世俗化,“深入浅出”,才能直抵人心。

“文学作品”是个人生活的副产品。进行文学创作要回归到生活本身,一个不认真生活的人不是一个好作家,回到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好好学习的人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在生活中找出精彩的、值得我们书写的,冶炼成能打动人心的。

记者:《今生》是您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结晶,也是您对生活和生命的沉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评论家说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在您看来,中华文化对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构建“社会秩序”有怎样的作用?

何士光:我觉得不是反思,而应该是人在迷失中的回归,这种回归是种建立,找回自己失落和远离的,让人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发现自己被遮蔽的心灵,让人们实现内心的自由宁静。

现代人只想做一个成功的人,而不去想如何做一个人,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被异化了的人生。个人的拯救是永远的,智慧会产生德行,传统文化对准人的心灵,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求得一个圆满而和谐的内心,认识自己找到自我。

人类的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心灵”的存在,我们可以把身体安放在三室一厅、四室两厅里,用所有华丽的装饰来点缀,但心灵用什么来充盈呢?这就需要传统文化的抚慰,《今生》就是想在人们的寻找中提供一个参照,《今生》叙述的灵感也来自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

我多年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今中外的经典中寻找,最后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无比深邃和广阔无边的智慧,有着对生命和世界最深刻、整体的认识,直接面对人的心灵直指人心,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己,让我们找到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改造个人,提升个人的修养,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今生 中华传统文化 小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