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详解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开拓进取与顺应自然
(著名学者周山在“楼观问道”论坛上发言)
凤凰网文化讯 2012年3月2日至7日,第一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暨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落成仪式在“天下第一福地”西安市楼观古镇盛大举行。3月2日上午9点,“楼观问道”文化论坛包括《道文化的现代诠释》主论坛在各界道教、两岸三地著名国学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参与下展开。上海社科院终身研究院周山发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发现传统精神的价值,今天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与阐发,首先是对老庄思想的挖掘与阐发。与前人看法不同,周山认为,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除了“顺应自然”之外,更有“开拓进取”。以下为周山发言全文: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想到的似乎就是儒家文化;讲到弘扬传统文化,似乎就是儒学复兴。最近,有一位著名学者在上海的交通大学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讲演时说: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价值体系;小传统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民间社会,体现在“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发现传统精神的价值,重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和谐。甚至还告诫人们不要轻言国学,“以中国传统为人立国之理观之,则只有《六经》可为'国学'”。其实,这样的认识有片面之嫌。细究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这两大文化系统各有源头、特征,相互之间又有很多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华夏文化的普遍属性。对这两大文化系统产生的源头,各自形成的标识特征、价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能为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逻辑合理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于老庄思想作为长江文化的理论代表,在文化重心当代转移背景下的现代意义,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择水而居”与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
人类文明的创造、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总是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世界早已公认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文明”,就发生在西南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在中国,文明的肇始,文化的发生也同样与江河缠绕在一起,在江河的哺育中得以诞生和绵延并走向灿烂。究其原因,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择水而居”,是江河成为古文化生长摇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喜欢把大江大河称之为“母亲河”的缘故。
我不知道西南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化有什么差异;但是我知道,中国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能够知道这两个文化系统的差异,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从诞生之时起,从未停止或间断过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把不间断的原因归功于华夏民族的文字,归功于我们的先人选择了从象形文字到会意文字的这一条文化发展路径。
二、黄河文化的源头、标识、轴心及其代表人物
黄河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期时代。根据二十世纪初以来九十多年时间里田野考古发现,黄河文化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四个古文化系统有关,这四个古文化系统分别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其中,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的上、中游地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田野考古工作者之所以把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作出四种类型的划分,是因为这些新石器文化存在着差异。无论是生人居住房屋或者死人墓葬的格式布局,还是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陶铸瓦器的形制、纹饰等等,既富有黄河文化的色彩,又各有一定的特点。于是,二十世纪的田野考古学家便将每一类型的最早发现地,作为这类古文化的冠名。仰韶文化,就是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发掘研究了河南仰韶村的新石器遗址之后,以该地村名命名的一类新石器文化。事实上,在此后自东向西的不断考古发掘中,从西安、宝鸡、兰州、西宁等地,也发现了与仰韶村发掘所见同一类型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
青铜器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延伸与发展。脱胎于仰韶等四大古文化的商、周青铜器文化标志着黄河文化已经趋于成熟。与青铜文化俱来的,不仅是祭祀或日用的青铜器具,还有铭刻在这些青铜器之上的精美文字,标志着黄河文化理念的青铜器形状特点、饰品图像等等,以及使用这些青铜器的礼制规范,等等。值得注意的还有:作为黄河文化的图腾形象标志的“龙”,以青铜器物上主要部件或图饰的形式,随着青铜器的日益发展,被进一步彰显,终于成为君王的形象代表。与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的同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易经》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大纲。夏代的《易经》又称《连山》,以代表“山”的艮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了这一时期先人对山的崇拜。商代的《易经》,又称为《归藏》,以代表土地的“坤”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这一时期的先人对土地的崇拜。周代的《易经》,又称《周易》,以代表天的“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先人已经从对土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在这一卦的爻辞中,作者以“龙”为喻,阐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历朝历代的君王以“龙”自居。以“龙”自居的君王又称为“天子”。《周易》崇拜天,也就是崇拜龙。黄河文化发展到了周代,龙便成了图腾崇拜物。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清代的龙崇拜,已经从“黄龙”变成了“青龙”。文化人对龙的崇拜,春秋末期的孔子可以算上一个。孔子在见到老子之后,向学生描述内心感受时这样说道:“我今天终于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一片文采,乘着云气翱翔于阴阳之间。”他无法表达对老聃的崇拜,只好用能够腾云驾雾、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来形容他。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从河南濮阳地区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中发现了用贝壳、卵石摆成的龙,距今大约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一考古证明,青铜器时期成形的龙,周文化中居于至尊地位的龙,其实早在新石器文化中就已经清晰可观。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四大古文化系统,到了青铜器时代即商、周时期,便形成了商文化与周文化。夏文化由于文字载体的无存,迄今人们还以为尚未运用文字。对于夏文化,人们的了解还很不够。在我看来,夏文化时期应该是一个运用文字的时代,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连山》的存在,很难理解治水成功之后称帝天下的大禹如何能治理偌大一个天下,很难理解到了商代一下子产生了刻画在龟板上、烧铸在青铜器上这许多令现代书法家也叹为观止的精美文字。
在充满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之沛然底气的土壤里,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承前启后,一路走来,最后止足于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构筑完成了黄河文化的轴心。一个称名儒家的知识群体,在这片轴心之地上应运而生;这个知识群体的领军人物孔子与孟子,卓然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表。
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并且还向人们描绘了一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蓝图。后来的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心本善”,不管你的心灵蒙受了多少灰尘污染,只要经常擦抹,自然能明心见性,恢复善的光亮,人人皆可成仁成圣。
由孔、孟共同构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标帜。这个被称之为“五行”学说的文化系统,在汉代获得了统治者的认可,从此成为华夏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规范、制约的作用。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