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南怀瑾仙逝 众人赞其弘扬传统文化之功

2012年10月03日 10:26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桂英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南怀瑾侧坐像,系太湖大学堂官网纪念专题首页图。 资料图片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禅海蠡测》等书籍在大陆流传甚广。

■ “南怀瑾去世”后续报道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长岐乡南宅,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新京报讯 在明确公布文化名人南怀瑾去世后,昨日,太湖大学堂官网将网站设置成专题纪念,首页为南怀瑾侧坐像,左侧仅书“怀师”二字,网页黑色背景与身着白衣眉宇清朗的南怀瑾,成鲜明对比。点击后呈现四个栏目:敬告、留言、唁电、文章。

南怀瑾先生护持工作小组以“敬告友朋”的形式,首次公布南怀瑾去世的确切时间:“南怀瑾先生已于壬辰年八月十四日(西元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十六时廿六分,在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五岁。”同时表明南怀瑾祭奠告别仪式已于9月30日举行,遵照南怀瑾本人意愿,后事一切从简,不再另行举办祭奠活动。

同时,可以看到一些悼念者的发言陆续出现在该网站上。如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周瑞金,以南怀瑾学生代表的身份,褒赞南怀瑾促进两岸和谈之功,称南怀瑾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其“宏深誓愿,救度众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功德圆满”,且题挽联概括南怀瑾生平事功。

周瑞金为最早介绍南怀瑾的大陆学者,所撰《奇书、奇人、奇功》一文,曾被推荐至中央最高领导阅读。他誓愿将践行南怀瑾的精神和品格,做到“事师如师在,道业永相续”。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则在悼念文章中,重阐南怀瑾生前名言,力赞南怀瑾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人民出版社在唁电中表示: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以驰哀思,敬奠灵堂。

而在“留言”栏目中,前来缅怀南怀瑾的人们,一致将其当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现代儒士。

■ 人物小传

南怀瑾 生前多奇举 散淡任评说

以神童名闻乡里

南怀瑾是近年来备受景仰与追捧的文化人,拥有大批追随者及一系列饱含敬意的称谓,比如国学大师、佛学大师等。但其生平事迹,则鲜有人能识其详。

据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全集》前言称,南怀瑾生于1918年,幼承庭训,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习各派武术,稍长离家,求学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后转赴成都中央军校。

抗战军兴,南怀瑾投笔从戎,后发心学佛,遍阅佛学经典,且云游四方,遍访高人。1949年,南怀瑾到台湾后,设帐授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据称,南怀瑾的课极受学生欢迎,课堂常常爆满,为维持教学秩序,他不得不主动离校自设教席。他的第一本著作《禅海蠡测》于1955年出版,但未受热捧。

金温铁路催生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南怀瑾名气大增,弟子渐多,甚至被蒋氏父子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据说蒋介石聆听后,十分赞许。南怀瑾于1976年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彼时台湾政界高官不乏自称为“南门弟子”者,使南怀瑾有“冠盖辐辏,将星闪耀”之势。

李登辉登至台湾政治高位后,南怀瑾避居美国三年,并于期间创办多个教育文化机构。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苍生黎民,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两岸关系的传话人

另据彼时《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介绍,南怀瑾定居香港不久,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他接上关系。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人脉广泛,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且能与台湾最高领导人对话,被选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1992年6月,南怀瑾披挂上阵,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两岸开始文化交流后,南怀瑾广受追捧。2000年,南怀瑾在江苏吴江开设太湖大学堂,以践重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心愿,直至去世。

南怀瑾著作颇丰,大致分为儒、佛、道和文史诗词,其诸多追随者认为南怀瑾通义理,有修持,善于把深奥道理说得明白,妙语自成一家。

各种评述,莫衷一是

人们对其生平论著莫衷一是,褒之者,认为他是旷世难见的大师,抛砖引玉,点石成金;而贬之者,毫不留情称其为不学无术,颇多疏漏;折中者则肯定其传统文化传播之功。历史学家许倬云称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复旦大学历史教师姜义华认为,南怀瑾的写作,是学术通俗化的一种成功尝试。而学者张中行,对于《论语别裁》一书,曾专门撰文对其颇多批责。

南怀瑾本人对各种评价,均持散淡态度。他曾嘱其秘书室代笔表明自己并没有开悟得道,不意成为众人崇拜依赖的对象,从来不想做大师收徒弟,并强调,路要自己走,求人不如求己,人贵自立,首在转变心理习气,功德够了,自己会开发智慧。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本文撰写参考了《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的理念》,《南怀瑾:海峡两岸的信史》等书籍或文章。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1918年 文化乡愁 文化名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