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谈创作:作家最终探讨的还是人性

2012年12月10日 10:47
来源:重庆商报

探营

今晚莫言领奖他穿什么坐哪儿

今日,也就是诺贝尔日,晚上11:30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中国作家莫言在颁奖仪式上的座位、服装以及招待他的晚宴会是怎样的?

穿什么?老莫也要“洋”一把

这次前往瑞典,莫言做足了准备,带了5套服装,包括他6日出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的正装以及8日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讲话时穿着的中山装。

不过,领奖时,他到底穿什么?莫言本人曾表态会“入乡随俗”,也订做了燕尾服,莫言长兄管谟贤也曾透露莫言为了晚宴还去学了跳舞,因此估计老莫这次要“洋盘”一把。

坐哪里?左边第一排7号位

除了服装,莫言在颁奖仪式上的座位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从当晚座位表来看,“诺奖”的颁奖台位于音乐厅的正前方,而嘉宾以及诺奖得主的座位位于颁奖台的前方,但被过道分为左右两侧,各有四排,呈现弧形排开。莫言的座位在左边第一排的7号位。

吃啥子?来宾入座才揭晓菜品

今天的晚宴有将近1220名客人。晚宴将从当地时间19:00开始,蓝色大厅将布置超过60张餐桌,铺上大约470米的亚麻布、5400套玻璃餐具以及10000套银餐具,负责晚宴菜肴的包括约40名厨师和260名侍者。

据悉,从今年9月开始,由国际著名主厨初选的三份菜单就提交给了诺贝尔基金会供试吃和选择,最后选定的菜单一直要保密到晚宴开始、所有来宾都已经入座后才会揭晓。据中新网、新浪

揭秘

商报记者探访高密:“莫言效应”仍在发酵

商报特派记者王淳山东高密专电

从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诺贝尔文学家得主为莫言的那一刻起,莫言和他的家乡高密,火了。

虽然如今距莫言获奖已过去了近两个月,但“莫言效应”仍在发酵。在莫言飞赴瑞典领奖的同时,本报记者也来到了莫言的家乡高密,试图从这里的人们、莫言的亲朋好友那儿探寻在“莫言效应”光环之外,最真实的莫言。

镜头一:莫言文学馆时间:12月9日15:00

获奖后文学馆每日接待上百人次

莫言文学馆2008年筹建,2009年建成开馆,位于高密市内文昌街中段、高密一中里边。记者到达高密一中时已是下午3点。

文学馆在校园的东南部篮球场旁,是一座三层小楼,“莫言文学馆”五个字是作家王蒙所题,作家贾平凹则写了一副对联:“神游东北乡笔写华宇,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

二楼的展厅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展现了莫言的文学之路。其中包括莫言小学5年级的作文《抗旱速写》、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部分手稿,甚至还将莫言在南关天坛路的旧居创作室都搬了过来。此外,记者还看到了莫言长篇小说《蛙》的手稿复件。

莫言的侄子管相伦正好在文学馆帮忙,他告诉记者,莫言获奖前平均每天只有十几人来参观,获奖后文学馆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人次。记者从签名簿上了解到,除了政府机关和媒体外,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的老师和学生,普通市民很少。管相伦解释说:“尽管我们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但文学馆修在校园里,进出学校有程序,普通市民难免会觉得有些麻烦。”问及市民能否借阅文学馆的莫言藏书,管相伦说道:“暂时还没有对外开放,目前只有校内的学生可以借阅。”记者还了解到,某香港旅行社还将莫言故居及莫言文学馆编制到了旅游线路中,向香港市民重点推荐。

今晚,莫言将正式领奖,那么文学馆会不会组织学校的师生一块观看?管相伦告诉记者:“没听说,应该不会吧,我印象中莫言一直很低调,不喜欢劳师动众。”

镜头二:前往平安庄途中时间:9日15:50

“他很少说话,特别稳重”

离开文学馆,记者于15:50左右搭上出租车赶往莫言在高密大栏乡平安庄的旧居,那儿有他91岁的父亲和60岁的二哥管谟欣。出租车司机姓杜,得知记者要去平安庄,他笑着说:“你是记者,来采访莫言的事儿吧?”原来,从莫言得奖后,他已经载过4拨媒体了,“有四川的,北京的,还有德国的。”

在记者询问下,杜师傅一个劲地说着他所知道的莫言的往事。有趣的是,杜师傅此前与莫言还有过两面之缘。他回忆道:“记得1986年我看见莫言写的《高密之光》、《高密之星》等文章上了《人民日报》,当时我就觉得这人真牛。到了1987年,我那会还在开小巴车,莫言还住在南关村,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上了我的车,坐了大概有2公里就下车了。他在车上不怎么说话。”杜师傅说,第二次见面也是1987年,张艺谋导演来高密拍电影《红高粱》,莫言和张导一块坐的他的车。“他还是很少说话,特别的稳重。”谈到莫言的作品,杜师傅称只看过《红高粱》,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写出了高密的风土人情”。

镜头三:大栏乡平安庄时间:9日16:30

获奖后曾悄悄回老家探望

半个小时后,杜师傅载着记者轻车熟路地穿过了看似迷宫一样的居民区,直接停在了莫言父亲和二哥管谟欣的家门口。

说明了来意,莫言的二嫂将记者引进了家,没有一丝好奇和慌乱。看来前段日子的“狂轰乱炸”,已经让这位朴实的山东妇女完全适应了媒体的镜头。谈到莫言获奖后家里的变化,二嫂有些哭笑不得地说道:“来的人多了,特别是莫言刚获奖的时候,不到10天,家后院种的胡萝卜都被人拔光了,有的人没得拔就捧一撮土回去。”不一会儿,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回来了,他向记者透露,莫言在获得诺奖后曾悄悄地回老家看过一次。“10月29日回来的,刻意避开了媒体。”说起今晚的领奖典礼,管谟欣表示,庄里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也不在外边说,自己在家里看看电视乐呵乐呵就成了”。

告别了管谟欣一家,记者在杜师傅的带领下来到了莫言在平安庄的旧居,或许是前来参观采访的人太多,旧居的大门干脆就没锁。走进门,内宅的老式木门上也贴着一副褪了色的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似乎也印证了莫言的低调为人、文传天下。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作家 1986年 人性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