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瑞典文学院发表文学演讲引多方热议

2012年12月10日 18:58
来源:辽一网-华商晨报

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据新华社

北京时间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文学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从回忆去世的母亲开始。演讲内容引来各方热议。

■莫言文学馆馆长——

演讲很个性,也很智慧

“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位优秀小说家所具备的标准。这是莫言多年来的一个文学创作观点。应该说莫言这次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内容,与其所秉持的文学观点是完全吻合的。”莫言文学馆馆长、莫言研究会秘书长毛维杰昨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说。

毛维杰表示,莫言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文学作品大都注重故事性。他的文学作品,包括他的“大作”都是从小故事发酵开始的,都是小故事、小情节抑或是小场景的扩大与延伸。

毛维杰认为,莫言这次在瑞典演讲,以“讲故事的人”为题,以其一贯风格,向全世界讲述了他的中国故事。莫言对于童年和母亲的回忆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他的平民意识和乡土情怀。整个演讲从很个人化的角度,讲到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文学经验,对民众理解莫言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意义非同寻常。

把莫言演讲说成“像中学生作文”的说法,应该是没有深入了解莫言文学创作的缘由,说这话的人应该是没有读懂他演讲的内涵。在毛维杰看来,莫言是个讲真话的人,他演讲的内容是平实和深刻的。

他告诉记者,莫言的这篇演讲很个性,也很智慧。他的智慧在于,特别强调童年记忆、乡土亲情对他的滋养,其实这就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文学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民族之根、历史之根和社会之根。莫言把这个表达得很充分、很突出,这就够了。

中新

■家乡亲人——

并不意外,故事早就听过

莫言的演讲内容在网上引来各方热议的同时,记者也电话采访了莫言家乡的亲人。

“讲故事的人”是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演讲的主题,对于这个演讲内容,莫言大嫂王梅棣坦言“并不意外”,“在去瑞典前,他就透露过要‘讲故事’。”尽管网友对莫言的演讲内容褒贬不一,但王梅棣却认为这个演讲很打动人,尤其是关于母亲的描写,“我看了之后感觉很熟悉,也很亲切,这些描写都是真实的。”王梅棣坦言,这些描写她之前基本都听莫言亲口说过。“所以这次在演讲中出现,没有惊讶。”

“高密东北乡”再次被莫言在演讲中提起,但没有搅扰冬日的平安庄。当记者致电莫言的二哥管谟欣时,这位朴实的农民再次显示了淳朴,他说:“家里也没电脑,啥也不知道啊。”有关莫言的信息,二哥坦言只能通过电视获取一点点信息,而对网上热议的演讲内容,二哥表示自己还不清楚。据《北京晨报》

■诺奖评委——

瑞典媒体对莫言的批评是没道理的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瑞典文学院的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对话中,他谈了对莫言演讲的看法,并对一些不了解莫言却批评他的瑞典媒体表示不满,认为他们的批评是没道理的。

马悦然评价莫言的演讲:“演讲非常好,他讲他的母亲是非常动人的,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所以,瑞典文学院就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了,因为他会讲故事。”马悦然还说,莫言是一个独特的作家,没有一个当代的中国作家像他那样的写法,他是独特的一个人,他生来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此外,马悦然对瑞典媒体对莫言的一些评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很多瑞典的媒体,他们根本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他们就批评,这个很不好。为了这个事我很不高兴,但我现在高兴极了,因为一个瑞典最大的晚报发表了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写的一篇很长的文章,就把那些批评莫言的人完全把他们打倒了。写的非常好,现在瑞典的媒体对莫言的看法变了,完全变了,明天我敢说会出很多的书评,所以以前批评他的人就会后悔,肯定会后悔。”

本报记者 夏雪菡 整理

■各方专家——

讲故事比讲理论更深刻

(叶匡政: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

莫言的演讲,我想可以用三个词形容,质朴、真实、含蓄。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有一定的价值坚守的,这种价值坚守带着非常浓厚的西方世界的人文理想色彩。那么,作为第一个获此奖的中国人,莫言会如何表达,一直都是很多人所关心的,莫言的表现恰如其分,照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的感受。

网上有评论说莫言讲得太简单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正好符合他本身的性格,也符合东方人含蓄和意境深远的传统。西方人往往直率,而东方人在公共场合,则相对含蓄得多,不太善于直抒胸臆,反而善于用故事、寓言来表达自我。

莫言在演讲中讲了很多故事,有他童年的生活,对父母的记忆,这些故事中,其实蕴含着他自己的价值坚守,蕴含着他在这一片故土中的生存认知,即便有些认知是非常残酷的。不同的人们,可以在他的故事中获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想,这恐怕要比说一通儿文学理论给人的印象要好得多,也深刻得多。

同时,莫言的演讲其实也非常符合人们对于诺奖作家的期待。我发现,很多诺奖作家的演讲,都会从一些具体的故事开始,比如罗马尼亚的诺奖作家,是从一块手绢开始,那一块手绢印刻着他对于生活、对于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莫言的演讲则从他的母亲开始,他的整个演讲里,充满了他对于故土、对于亲人,对于文学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全部蕴含在一个个故事之中,真实、质朴,而又让人感动。

我想,作为一个诺奖获得者,以他的才华,写一篇才华横溢、而又妙趣横生的演讲稿,绝不会是一件难事,这也符合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判断,在这么重要的一个时刻,理所应该把自己所有的才华表现出来,博得满堂彩。事实上恰恰相反,他依然回到质朴,回到简单,这可能是很多年轻网友觉得不满意甚至不可思议的原因,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方式,既符合西方人对于东方人的认知,也符合莫言本身的特质。

有庄子般的智慧

(叶开:著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莫言评传》的作者)

叶开认为,把莫言演讲说成“小儿科”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表扬。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曾讽刺过一些自以为是的“大儿科”,正好可以作为回答。

莫言最后讲的3个小故事寓意深远,网络上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

在叶开看来,这是莫言对质疑者的回应,其中有“庄子般的智慧”。在他看来,第一个“装哭”的故事,实际上关乎多元与宽容。第二个“顶撞老长官”的故事则是在说,过分的自尊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综合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瑞典文学院 热议 文学创作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