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的话语探析

2012年11月25日 18:07
作者:吴高泉

这确实与福科所揭示的以现代性和理性合法性作为预设对人群的划分、隔离和命名的情况如出一辙。我们现在一直沿用这种观念来隔离当下的农民与现代城镇居民。正如现在的中国,进城农民哪怕职业改变了,却依然普遍存在“农民工”的歧视性称谓。农民作为一种被话语权制造出来的观念,一开始就被设定为是一群被歧视、被批判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户籍制度严格区分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以及禁止农人自由迁徙的政策则更强化了这种观念和现状。直到现在,“三农”研究中一个首要的问题居然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在现代意义上,“农民”一词虽然同时具有职业、身份、阶级等不同层面的含义,但更多的是在文化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命名,隐含有现代性的歧视。正如孔迈隆说的那样,在土地改革时,农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和贫农,地主作为一个剥削阶级被排除在人民的范畴之外,地主不是农民;但到1959年后,地主和各种贫农中农富农又都归类为农民了,以此作为区别的是工人和城镇居民。其实农民就是相对于城里人而言的,而城市,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象征。

我们往往不加分析地引申马克思关于农民“好像一袋马铃薯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以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为论据,使贬抑农民有了理论的依据,而这个依据是以强大的现代化合法性作为理由的。马克思确实既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罪恶,也对现代化进行了讴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更多的是持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现代化的思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和文化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尤其对异化劳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一个主要来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性问题,这就是历史进步与它所付出的代价的关系问题,他提醒:“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在西方语境中是对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重新评价和反思,对于正在迈入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可以吸取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教训并警惕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这种历史进程的落后一方面让我们感叹自己落伍,同时我们也是实惠的得益者。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现代化的不加反思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这种对现代化的急切心理会产生很多问题,一方面对于西方现代性理论过于无原则地屈服并自觉运用和发扬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这就必然导致自我否定和自我“他者”化的问题;另外,对现代化的过于急切也会产生一种现代化的拜物教,只要是现代化的就是好的,相反,一切不是现代化的,有碍于现代化发展的东西都被批判和摧毁。

我们对进步、发展、现代化这些词的过于推崇和工具化,使“推进现代化”压倒了“反思现代化”的声音,这样也会忽略了许多具体的中国经验和人文关怀,有可能导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负面后果。关于农民一词的否定性含义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农民素质低下这样的观念,直到今天还是现代化论者心目中的预设,目前也许该到对现代化进行一些反思的时候了。秦晖在《农民学·丛书》总序里说:“别的且不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推进现代化,而不是‘反思现代化’,仅此一点就会带来价值尺度的根本差异。”而他认为推进现代化就要强力地改造农民。推进与反思现代化固然有根本的差异,但正如吕新雨说的那样,“拒绝对现代化的任何反思,其结果已经看到,就是对农民的牺牲,这种牺牲是首先把他们变成沉默的羔羊:替罪羊”。对现代化反思并不是说农民不需要现代化,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把农民当作一个利益者和人来看待,这是前提。

温铁军在《解构现代化》一文中对我们所习惯化了的“现代化”进行了反思,认为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只是照搬套用西方的现代化的有关概念,西方的现代化的源起和经验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并不完全适用。他通过对西欧国家发展历史的考察,指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以殖民化为实现手段的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的过程,我们现在所习惯的西方“现代化”观念是西方社会经过300多年的殖民地人口转移和掠夺殖民地的资源作为原始积累所形成的资本形成和资本扩张的现代化经验。“假如300年的殖民过程对于西方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而这客观上也是形成西方话语环境中的‘现代化’的经验过程,那么,当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的发展问题时,就不能仅是将这些话语拿过来用,而又不去仔细考虑这一套话语是如何形成的。

相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西方话语环境中的“现代化”的经验过程是否是一个科学的东西?在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往往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前提和目标,诚然,现代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路障,但我们往往只注重现代化的诉求,却经常忽略了现代化的前提以及目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深入地理解农民的生存现状,要比简单粗暴地所谓改造农民、实行“人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理解现代化观念中“农民”产生的根源也许让我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而不是以一种社会精英的姿态去批判农民的不那么现代化。

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关于“农民”一词的观念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考,如何在现代性的理论和实践中反思和寻求一种具有适用性的现代化方案,是我们目前迫切的任务。我们充满信心,但道路依然漫长。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语境 农民 现代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