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
二、路遥精神: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本质彰显
一直以来,学界视文学创作是以人为轴心的精神劳动。所谓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我以为包含了文学的人写、写人和人看三层意思。而人呢,又是处在纷繁现世中极具变异和本我的“这一个“,对何为文学,就因其各自的图谋不同,又产生出不尽相同的种种说辞。如文学私语说,文学零度介入说,文学冷漠叙写说,文学与梦同源说,以及官场失利,情场失意,着笔为文,骂一声爹娘扬长而去的文学渲泄说等。如此言辞,既为人语,也不妨一种理解。
然而,凡事须以规矩为方圆,文学创作自不待言。这就是路遥一生恪守的,以生命置换的基本创作原则:即贴近现实的写作方式,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守知识分子的立场这样三点要津。我称其为“路遥精神”,它从完全意义上彰显了文学创作的丛本路数和本质原则。
众所周知,所谓贴近现实,就意味着文学的写真实。除此之外,任何信口采借和巧言辩通都无法迈过写真实这个坎,无法抽去文学的生活底蕴这个魂,而去玄谈什么荒诞、魔幻、梦源、泄情之类。路遥的创作过程,一开始就是出自内里的真实的过程,是对生活、艺术和读者的忠实的过程。他认为,“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样翻新都是枉费心机。”[2]可见,艺术创造,这项从事虚构的劳动,其实最容不得虚情假义。从这个意义上看,贴近现实的路数,求取文学的整体真实,局部真实和细节真实,甚至背景资料的真实是路遥终身追求的首要原则。在如何获取《平凡的世界》更大的真实性上,路遥搜集了10余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陕西日报》,进行奴隶般的机械性阅读。“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3 ]仅全书的一个开头,就酝酿了三天,为的是求取贴近现实的叙述角度及相应的语境。“重新到位”,是路遥进入生活氛围的又一新说。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他常常拎着帆布包,下了这辆车,又上那辆车。今天在某农村饲养室,明天又在某渡口茅草棚,这一夜无铺无盖和衣睡,另一夜又缎被毛毯热水澡,像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无边的荒原上漂泊奔波着。“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越大”,“甚至作品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真实,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4 ]如此贪婪地占有生活,构成了路遥形而下的贴近现实写作方式的独有,与那些同代新潮作家的闭门造作,矫情自怜写作有文质粗野之分,认识高度之别,其可贵谁能与此?
如果说,贴近现实是“路遥精神”的核心,那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则是其艺术精神的更高体现。我们知道,创作方法决非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而是集作家世界观,生活观及审美观等艺术思维的整体映象。对此,路遥有刻骨铭心的感触。他几乎平移了“教父”柳青的全部资源,从肉身到精神,从文本到方法,活生生一个脱胎。在《柳青的遗产》一文中,路遥这样说“比之某些著作浩繁的作家来说,柳青留给我们的作品也许不够多,可是,如果拿一两金银和一斤铜铁相比,其价值又如何呢”?[5]是的,一部残缺的《创业史》,耗尽了柳青三分之一的生命。但它的珍贵正如人们站在雅典不够完整的神庙前,仍被那残廓断柱的奇迹所震惊一样。面对生命垂危的柳青,病榻前的青年路遥,看到的是那衰败的身体里包藏着的一副坚硬骨头,那张老农似的脸上仍掩饰不住智慧的光芒,镜片后一双无法描述的眼睛,放射出尖锐、精明和一丝审度的光彩,柳青的血脉,由此传承并再造了路遥精神,甚至生命的终结方式也是那样的酷似。62岁的柳青,42岁的路遥,在现实主义文学大道上为时过早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端,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现实主义过时论”一度甚嚣尘上。路遥清醒地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定历史范畴的文学现象,它的辉煌是永远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决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6]从早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到后期《人生》、《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贯穿始终,是作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自我选择。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挑战,其结果,“冥顽不识时务”的他只在当时的新潮文学运动中陷入孤独境地。路遥心知肚明,反倒觉得孤独并非坏事,它不会让人变得软弱,而“使人精神更强火,更振奋”。真可谓处世不惊,以不变应万变。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费时数年,甚至耗尽作者一生精力的大作上,路遥没有盲目任性地去赶现代主义狂潮的时髦去做实验,而是力图展示现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广阔前景。实践使路遥成功了,《平凡的世界》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它作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跻身于“茅盾文学奖”的殿堂。一个来自乡间,从僻壤小城一张16K《山花》小报起笔的文学青年,终于以现实主义胜利的辉煌走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颁奖台。在他的身后,有现实主义强人渊源的脉流,有“教父”柳青“愚人”精神的滋润,更有他以生命置换的一个后现实主义守望者的全部精魂。
坚守知识分子的立场,是“路遥精神”的思想基源,他的贴近现实的虔诚态度,坚持现实主义的惯常性,无不源自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真诚。接触过路遥的人有共识,他是那样的豁达透明,粗犷而又细腻,真诚地面对一切,时有孩童般的稚气与纯真。他最迷恋的歌是陕北民歌和《冰山上的来客》,最钟情的是毛泽东在家乡清涧填的词《沁园春·雪》,最惬意的是躺在毛乌素沙漠中静静地思考。这些点滴,从意识、心理和情趣诸方面透露出路遥式的心灵真诚及情怀。后期病中的路遥,生活窘迫,为不能给妻儿带来幸福而深感歉疚。于是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借钱3万,装修了不甚宽敞的居住空间,以了却为家人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微薄夙愿,也因此留下了身后尚未偿还的一笔债务。
啊,路遥,与你相处,触摸到的是安全和港湾的感觉,激励和帮衬的实惠,温馨和亲昵的甜蜜,一种大家君子的风范。如今当红的叶广苓说:“步入文坛,首篇作品便是经的路遥之手。”陈忠实说,他“是
挤在同代人们中间又高瞻于他们之上。”李风杰说,“从未听他非议过陕西作家群新老作家的任何作品。那些热衷于文艺界的是是非非,喋喋不休贬斥他人作品的人,在路遥同志这一高尚品格面前,会惭愧得无地自容的。”[7]真诚是路遥人格魅力的重要质涵,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界定,而是像他的“教父”柳青那样,处心积虑地突出一般人,求取更高价值层面的人格境界。为此,他找准了自己普通人的
位置。“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像土地一样的贡献”。“写小说,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8]这种对先辈杜鹏程“自我折磨式”生活方式的深刻领悟和秉承,在20世纪80年代新潮蜂涌的中国愈加显得鹤立鸡群般的傲贵和显尊,不由得你不肃然起敬。
路遥的聪慧和悟性是鲜为人知的。他敏锐地感到,虽然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冷漠充斥着生活的空间,他为之焦虑。提出如果不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怪象,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创作,就是意在表现出战胜三年困难时的道德折光。以文说法,路遥的用心可谓良苦。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首先成为获利者。不少人凭借政策的惠利机缘很快成为职业作家,或社会名流,一举跻身于新富阶层的行列。当他们完成了最初的名和利的原始积累后,就表现出与“路遥精神”背逆较大的写作流向去追名逐利,以完成欲望难填的二次财富的更大积累。于是,写作方法与现实脱离,靠贩卖昨日的“经验”而不再躬身生活,以开发所谓自身却美其名曰为回归个人的情感体验于是,创作方法也急于弃之现实主义而攀附现代主义,以装扮出自欺欺人的所谓自我超越状于是,知识分子的立场也随之游离,没了真诚,多了幻觉,进入连自己也难以道白的游戏迷宫。新潮写家们的“经验式”写作方式,逼仄着路遥“生命体验式”创作方式,“路遥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遭遇战。
然而,文学的轮回自有其运作的轨迹。“路遥稍神”不仅在昨日、今日,抑或明日,其足够的劲道将更加雄浑老辣,永不言衰,当下的《中国农民问题调查》(陈桂隶、春桃)、《定西孤儿院纪事》、《杨显惠》、《受活》(阎连科)、《沧浪之水》等力作的问世,不正是路遥精神之魂的延续与勃发么!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