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尚辉: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

2011年08月31日 10:42
来源:西藏文化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藏传佛教美术宗教信仰的艺术表达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藏族等各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历练了他们坚毅勇敢、真诚朴实的性格,也形成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供奉自然的天人关系。

昌都卡若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彩绘刻画,是远古居民艺术创作的萌芽。散见于青藏高原各地的岩画,反映了藏族先民苯教原始信仰的盛行。从7世纪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佛教从唐朝中原地区和南亚两条路线传入吐蕃,佛教壁画与彩塑迅速成为宣传佛教本义的重要载体,美术与宗教结合得到发展。

11世纪至13世纪,藏传佛教再度兴盛。以1247年萨迦派统治全藏为标志,佛教寺院制度迅速在西藏建立起来,各地大兴土木筑建的佛教寺院促进了佛教壁画与彩塑的盛行,从而使佛教艺术广泛地融入藏族社会的各个阶层。此一时期作品大多留存在“上路弘法”的藏西和佛教勃兴的卫藏,绘画风格依然保留了藏西克什米尔风格,具有浓郁的敦煌韵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采用北宋中原宣和装裱样式的唐卡已臻成熟,出现了一批画艺精湛的卡绘画。就风格而言,卫藏地区这一时期所见唐卡大都与东印度波罗风格相关,属于早期宁玛派与噶当派。12世纪稍后的噶举派和萨迦派的作品,在题材上往往以菩萨装五方佛、金刚座释迦牟尼佛、上师像为主;在构图上,中央主尊很大,几乎占据画面近1/2,画面的顶行和左右两侧也被分割成小方格,而底行两角多为上师或供养人像,中央为空行母和其他护法神。在透视上,强化了唐卡作为宗教绘画的造像功能,强调二维空间并通过形式的重叠、色调的控制和对比色的互衬创造了层次繁复的多维画面空间。应该说,这一时期所有的壁画、唐卡的主尊莲座和背龛都具有典型的东印度宫殿的建筑样式,主尊上方的三叶拱门源于中世纪东印度建筑,等同于庙宇前方门廊的三叶形拱顶。由此可见早期的藏族佛教艺术对于印度与尼泊尔文化的借鉴。

从14世纪至16世纪,以格鲁派的形成及其与卫藏噶举派的对立为标志,西藏艺术迎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寺院僧团的迅猛扩充,藏传佛教的各种流派开始形成并在各地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藏传佛教美术也因藏传佛教各个流派的特征而形成了各具面目的佛教美术流派。例如,后藏以萨迦寺为代表的曼荼罗唐卡便显得富丽而厚重,藏西以《金刚亥姆》为代表的唐卡具有浓郁的矿物暖色和柔韧的勾线造型特征,而噶举支派则沿袭了上师造像的早期风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青藏地区东部在藏族绘画中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地域风格,其唐卡绘画中所渗透的明朝中原表现手法已从绘制的背景装饰扩展到构图和人物形象的运用,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汉藏风格。在某种意义上,14世纪至16世纪藏族佛教美术的成熟与发展是明朝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变化便在于明代中原艺术样式和技法的融入,而且,17世纪以后这种中原文化所形成的藏族风格形成了此后藏族美术的主流。这种变化从青藏地区东部开始,藏族画师接受了中原佛教美术的罗汉图像,并在佛教壁画与唐卡的背景中绘制了大量的具有中原青绿山水画样式的自然景物,佛本生故事的壁画也进行了叙事方式的适当调整。如15世纪由勉拉顿珠嘉措创立、流行于卫藏的勉塘画派和16世纪由南喀扎西开创、流行于藏东的噶玛噶智画派,都曾受到中原流行的界画与青绿山水的影响而开始形成具有工笔重彩特征的唐卡。藏族地方画派的相继出现是藏族美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这种成熟还意味着藏传佛教题材的进一步世俗化,一些寺院壁画和唐卡开始以细腻绵延的叙事图式记录和表现西藏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

从17世纪至19世纪,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联系日趋密切,康巴、安多地区与汉地融合程度更高。这一时期藏族宗教美术由成熟走向鼎盛,藏传佛教美术的世俗化也更为深入,以佛传和故事以及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故事画开始流行,一些世俗题材的壁画和唐卡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僧俗画师队伍也不断扩大,如青藏地区东部康区以八邦寺为中心的画师集群,西北部安多热贡地区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唐卡绘画群体等。汉藏绘画风格之间也联系得更加密切,如康区南卡杰、热贡夏吾才让的唐卡,已将青绿重彩画法与西藏浓重的暖色调矿物材质的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画面构图更加宏阔幽深,形象塑造更加细微工谨;而清代宫廷也出现了许多藏风浓厚的织造罗汉唐卡,具有华贵艳丽、奇幻神秘的色彩与情韵。

古代藏族美术主要是宗教艺术,因佛教寺院的大兴土木而促成了壁画、彩塑和唐卡的发达,也因佛传与本生教义的广泛传播而呈现出宗教美术世俗化的趋势。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曾得益于印度、孟加拉与汉族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美术自14世纪以后受明清中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藏族美术从宗教美术走向世俗美术

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藏族宗教美术的发展,也促使藏族宗教美术向世俗美术的转化。具有现代意义的藏族绘画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以学者兼画家更顿群培的艺术活动为标志,拉开了藏族美术表现现实生活的现代美术帷幕。更顿群培是藏族第一个直接学习西方绘画并进行创作的画家,和传统僧俗画师致力于表现宗教神佛题材不同,他以写实手法表现藏族人物、雪域风光和佛教寺院。另一个现代藏族画家安多强巴虽出生于传统画师,却将笔触由神佛世界转向现实社会,并受到现代摄影的启发而注重画面明暗关系的对比。20世纪以来,内地画家不断走进雪域高原那一片神奇的山川,开始描绘日常生活中的藏族人民形象,并从人性的角度揭露封建农奴的悲惨生活,表现藏族社会在数十年间跨越的几种社会形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藏族人文精神的变迁。

抗日战争促使沿海与中原的文化力量向西南转移,美术家、美术社团和美术学校一时之间从东部迁向西南、西北;就当时艺术家的主体精神而言,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云集于西部的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他们纷纷走出画室,深入到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由此开启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美术的西部之旅。孙宗慰、韩乐然、吴作人等是最早开始在美术作品中表现青藏高原的油画家。据现有文献考查,从1943年始,作为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革命美术家韩乐然,辗转于西北各地,足迹遍布新疆、甘肃和青海,画出了一批表现甘南和青海藏族人民形象的水彩与油画作品。吴作人于1943年和1944年两次的康藏之行,促成了他画风的巨大转变。也可以说,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触发了早期油画家的创作激情,通过画笔,他们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最早的藏族人文形象。早期青藏之旅的画家,不仅描写了雪域山川神秘奇幻的景色、捕捉了高原藏族人民粗犷淳朴的形象,而且通过对藏族人文形象的塑造与高原自然环境的描绘进行了油画本土化探索,从而初步形成他们各自的艺术风采。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题材 巴玛扎西 噶当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