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栅栏改建 国际设计师支招

2013年10月16日 19:1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巩峥

原标题:大栅栏改建 国际设计师支招

昨天,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设计师和观众在参观“标准营造”的作品——微胡同大栅栏街景杨梅竹斜街53号。

本报特约摄影 于志强

本报讯(记者 巩峥)50余位国际设计师,正在古老的大栅栏胡同里进行着一项创新尝试: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地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解决老胡同里居民、游客如厕、停车等难题。他们的50多个设计成果眼下正在杨梅竹斜街、大外廊营胡同、三井胡同等处实地展示。

拥有600年历史的大栅栏,在高速发展的当今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这片天安门广场西南角的胡同群占地面积大约只有1平方公里,却居住着5.5万人口。另外,由于地处京城核心,又云集着40多家老字号及上百处历史遗存,这里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到访。

“有吸引力自然是好事,但人多了,胡同就显得更狭小了。居民的生活需求,游客的休憩需要,没地方满足怎么办?我们想到了借助‘他山之石’。”西城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负责人王志忠,这样解释这场创新尝试背后的原因。两年前,大栅栏就将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各国精英们请进胡同出谋划策,一直持续到现在。于是这才有了50多个成果展示。

杨梅竹斜街百十来户居民,几乎都没有个人卫生间,全靠胡同里的公厕。但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公厕数量急需增加,可厕所建在谁家门口谁都不乐意。

怎么办?英国设计师迈克尔·杨,给出了一套创新方案。昨天,记者在杨梅竹斜街看到了他的设计成果,这座公厕模型外观上看像挂了一道瀑布。实际上这“瀑布”是由新型材料的瓦片组成,瓦片的造型像鲨鱼的盾鳞。

在国际上,对公厕等设施的设计要求很高。因为除了实用,公共厕所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地区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历史传统。设计师告诉记者,这样的瓦片结构,不仅与周围胡同的建筑风貌相呼应,而且能很好地阻挡烈日和雨水,确保空气流通,保证公厕在极端天气下仍能保持室内温度在正常范围内。其内部的排污系统更是用上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干净卫生无异味。

“干净、实用又漂亮,大伙儿当然盼着用上这样的公厕。”正参观设计展的街内住户姜先生由衷地说,他和邻居们都看好这个新式厕所。

胡同停车也是让人头疼的难事。划出专用停车场,居民的公共空间必然就会被挤占。来自英国的设计师团队奥雅纳,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舍弃停车场中常用的地锁,用固定却可折叠收储的长椅代替,车一走,打开座椅就可把停车场变为一处公共休憩空间。

针对商铺门脸房前的停车位,设计师又安排了一种可折叠的圆圈花坛。需要停车时,摇动摇臂,圆圈花坛可以变形,呈扁平状紧贴地面;车开走,再一摇又变回了花坛的模样。眼下,这样的两处停车装置正在杨梅竹斜街上安装调试。

“大栅栏是文保区,所有这些设计都不许大拆大建,且要尊重传统风貌。”王志忠说,这些设计付诸实施前,还会充分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未来还将鼓励住户与设计师合作,让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大栅栏服水土、贴地气、能管用。

链接

老胡同里的设计巧思

一、“微胡同”

寸土寸金的杨梅竹斜街上,居民们十分需要一处公共活动空间。可社区居委会面积很小,又不能加盖二层,根本无法满足。眼下,海归设计师张轲正在街内已腾退的公房院落,尝试破解这一难题。

在49号到59号院,他提出了一个“微胡同”的新概念。即在空间有限的院落内建起一处处飘窗,把院里的空中空间尽可能利用起来。各飘窗间的空隙看起来就好像是一条条院中的小胡同,顾名思义“微胡同”。未来,这里将作为公益休闲场所,向周边居民开放。

二、胡同互动墙

意大利的阿克雅建筑师事务所,在大栅栏的胡同里设计了一个半永久式的、由多种陶瓷砖块组成的装置——起名叫做“胡同互动墙”。每个砖块有500毫米厚,支撑起来很稳。这些砖块可以任意拆分,使“互动墙”或变成储藏间,或变成栽种绿植的架子,甚至还能变成长椅、凳子,供人们休憩。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设计师 支招 瀑布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