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当困境成为一种馈赠:人类学与纪录片

2011年11月02日 15:14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司徒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作者司徒安

文/司徒安

翻译/周昕

来这儿的第一天早晨,我和一位电影人一块吃了早餐,他的作品我非常敬仰。我们聊了与人合作的辛苦,以及把他们当作纪录片主体拍摄的困难,或者像我一样,以一个人类学家的方式做田野调查研究(同时将人作为纪录片主体进行拍摄)。这位导演遇到的困境是,他感觉到自己发展出了两种生命-一种是长期与被拍摄者一块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另一种则是他与我坐在一块聊天的状态-坐在一个不错的酒店里的电影人身份。他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将他的生命一分为二的可怕困境。有方法可以解决吗?我们如何来回答这些迫切的伦理困境?

我想这种不安指向我们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作为人类为何总是孤独地共处。

今天我将介绍我自己以及在纽约大学的工作;同时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研究他者,研究自身”。

我是一个人类学家,同时是一个中国史学者。79年后我来到中国,进入北大哲学系,博士论文研究有关乾隆对仪式表现力(Performance)的运用以及乾隆的礼仪之书-大清通礼的编者政治。我对表现力一直很有兴趣,在英文中表现力同时代表表演和行动,它为同时思考美学以及政治提供了很好的方式。他提醒我们,人类总是以一种持续的过程来做事情、做自己,且一直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媒体,从语言本身开始。

过去六年来,我以几种方式进入了中国的独立纪录片现场:

首先是我自己在北京的有关“公共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的个人田野调查项目的一部分。我对于由官方、家庭、商品拜物教、商业(也叫购物),所生产以及表达的文化内容不感兴趣。我出没于公园、像798那样的先锋艺术现场、以及独立纪录片电影人当中,并且在公园中拍摄了一部叫做“以水书写”电影作品,讨论书法的社会生活。

电影拍摄的经验引出了第二次的介入:2006年,我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的同事,张真教授一块策划一个小型学术电影双年展,叫做“真实中国”,下一届电影节在明年秋季举行。这个双年展由纽大电影研究系以及我在2003年创立的宗教与媒体研究中心资助。

电影节对于电影学术研究是极好的工具,对人类学家尤其如此。电影节将导演、作家、影评人、学者以及观众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所以,相比一个人在自己房间里看电影,电影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语境。对于记录片来说,这特别重要,因为纪录电影所记录的是高于其他的社会关系。

这些年我们在纽约大学放映独立电影,放映超过50部电影,有超过15位导演,5位学者评论家到场主持。“真实中国”以及其他与电影人的放映,帮助美国的学生以及学者尝到了一点独立纪录片的实时进程。

现在回到开场的问题:制作有关他者的纪录片迫切的伦理问题,这个我们下午正在讨论的话题。我个人进入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开头提出的问题:如何对抗个人分裂成二者,一种与被拍摄者的共同的生活,以及另一种分开的生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纪录片 商品拜物教 CIFF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