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F8纪录片论坛:纪录片伦理及切入点
前景人物为CIFF真实人物奖得主唐小雁
尽管CIFF未设置单独的纪录片奖项,但精心策划的纪录片论坛在整个电影节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0月31日下午的圆桌论坛由从事中国新纪录研究多年并参与纪录片实践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主持,包括论坛策划人、本届CIFF纪录片单元选片人王小鲁在内的相关学者、纪录片作者与参与者列席并发言、讨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童及其纪录片作品《老唐头》中的人物唐小雁(获得本届影展“真实人物奖”)的出席,令论坛讨论呈现更加多元的面貌。
与以往相比,本届的纪录片论坛显得更加有的放矢,策划人王小鲁与各位主发言人的前期功课让整个论坛较快地进入了状态。王小鲁首先在发言中围绕自己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契约精神》一文中提出的“静观电影”角度来阐述对20年来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观察,他认为这些诚实的、某些方向上是“正义”的电影却在美学方向上欠丰富的特征,同时出于对主体“浪漫化”的反对,他也阐释了奖项设置上的考虑,再度强调了“真实人物奖”的设立,是基于一种对于激发人物所代表的真实、探讨其所代表的素材的现实、与纪录片所代表的现实之间有何关系的希冀。
这一方向正应和了王小鲁本人为这次论坛所定的主题:“中国纪录片之路——政治、伦理与方法”。第一环节的分别阐述中,每位论坛发言人都围绕这一主题及各自的侧重点展开。
台湾纪录片学者、媒体评论家郭力昕回应王小鲁文章的某些观点,从台湾文化与台湾纪录片角度提出与大陆的一种对照,提出台湾纪录片主要面对的伦理问题来自美学风格、观众层次、题材选择等方面对个人情绪、生活经验细致描述的侧重,它们所具有的小范围关切其实并未具有多少内省性,言辞间流露出对这种将本应介入现实的纪录片形式局限于自我耽溺的批评。同时郭力昕也对大陆的独立纪录片提出自己的期许——需要更多的集体介入公民社会的意志,而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在一个宏观比较的高度上,他总结性地将两岸各自纪录片的伦理问题归于广义的政治上,在于任何脉络化的材料是否能在其中转化为非情绪化的问题深入,并将有无政治性视为对纪录片伦理的最高见解。
纪录片创作者郭熙志则将话题引向作者本身,将位于话题中心的伦理问题汇聚于作者的问题上。他从切身经验出发,坦言自己在研究者亦或是创作者的不同身份中、对位于纪录片伦理核心的价值“排序”问题理解也存在不一致。在郭熙志的阐述中,“将对私人空间的无限制介入视为纪录片的深度”被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认识误区而被提出,他将之与当下的文化激进主义、社会功利主义背景联系起来,呼吁大家对之进行思考,也点出了法律上的问题。
吕新雨延续了王小鲁文章中的若干可展开的议题,在纪录片拍摄者与被摄者的种种可能关系之间,提出要超越契约角度来讨论如何解决伦理问题。包括空间(中国社会的特定格局、中西方视角的碰撞)、时间(纪录片历史发展的脉络)意义上不同层面的政治问题都在其中起作用,而多年来不同的纪录片作者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进入底层的行走、观看与表述的方式,她在列举中向中国语境下如何去理解纪录片伦理问题再次发问,也对王小鲁“静观电影”提法的准确性发出质疑——在其后的发言中,她也就此希冀后者对这一提法进行更多的细化阐释。最后,她也对本届CIFF设立“真实人物奖”、并将唐小雁带至电影与学术讨论现场这种尖锐介入举措的两面性提出警醒,担忧其可能引发的负面意义:被拍摄者是否就此再次面临一个被伤害的危险?
人类学家、纽约大学教授司徒安(AngelaZito)同时也是本届CIFF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她的到来也为这一论坛讨论明晰了另一宏观观察角度:将电影节自身视为聚集了持有导演、作家、影评人、学者等身份者的一个“社区”(community),一个更加丰富的社会学语境,并在其中关注纪录片创作者作为个体的两面性。
1
2
|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