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高密东北乡” 莫言的野心

2012年10月11日 09:55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宋学鹏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莫言等于向人们解释了中国“计划生育”的不得已,也写出了中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从精神到肉体、从权利到伦理的代价。如果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问题的话,那么无疑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

我觉得莫言是当代作家中最自觉地传承了“五四”文学精神的

法治周末:莫言作品对历史的异质叙述让他的作品保持了对“正史”的对抗性。你觉得莫言作品中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他的作品和当下社会现实有什么样的联系?

张清华:“文学”在中国的传统中就是“野史”的一部分,所以莫言的“对正史的对抗性”正好是反映了文学本身必然的属性。从这个角度看,莫言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还原”历史,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并且按照作为民间个体的意愿,来书写历史。这既是最“新的历史主义”,也是最旧的历史主义。

有人指摘莫言作品中的“暴力”、“嗜血”等倾向,但我们也可以反问,难道这不是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吗?鲁迅等一代五四作家之所以长久地受到尊敬,不正是因为他们是直面历史和人生的吗?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莫言恰恰是当代作家中最自觉地传承了“五四”文学精神的。与眼下作家们过多地强调“个体写作”、“个人经验”相比,莫言的最可贵之处正是他从来不囿于个体经验本身,而总是将个人的经验与民族的历史、与当代人的集体经验和公共记忆加以结合,使之成为历史和现实的鲜活的载体。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内涵与艺术创造力的作家的原因。

法治周末:对莫言获奖的消息,微博上争议很大,有人因为莫言做的一些事情而指摘其作为作家灵魂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对此,你怎么看?

张清华:公众当然有批评的权利,而且我觉得这些批评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提醒。这反映了公众对于莫言的期待,和一个更高、更严苛的标准,我认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至于一些事情本身是否是必须要指摘的,我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们,必须有决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的情怀,保持一个“现实的批评者”的文化身份,而不是变身为中产阶级的代言者,甚至“新权力阶层”的一个附着物。现在这种危机已经普遍存在了。

某些作家满足于获得各种现实利益、不许他人批评、不接受公众的意见、已经逐渐坠落为一个新的“类实利阶层”的一员的趋势,是自毁的行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中有一种“人文合一”、“道德文章”的准则。如果作家丧失了上述情怀与文化身份的独立性,那么中国文学的真正危机也就来临了。这方面,我认为莫言应该做出榜样。

法治周末:据你的了解和在你的眼里,莫言是怎样一个人?包括他的脾气、性格等。

张清华:这个可有点难说啦。我觉得莫言首先是个典型的山东人,诚实、谦逊,说得少、做得多,山东人和中国人的优点在他身上都很突出;当然,他更多的时候也显得很张扬和很骄傲--特别是在写作中,我感到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王者之气,我很喜欢他在文字中的这种天马行空的气度。

还有一个印象是,他在人少的时候少言寡语,而一旦人多时便会变身为高明的演说家,简直是“人来疯”。那时他就会变得无比幽默,几乎字字珠玑、几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时我便确信,他真的是一个大师,一个牛人。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莫言 文学奖 野心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