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后首次在京亮相 自曝初写作时确有功利心(图)
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媒体在终于盼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北京首次亮相时发现,这位诺奖新贵将其一以贯之的谨慎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依然是经常出现在镜头中的灰色西服,红色竖条纹衬衫则将莫言衬得更精神。18日,他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出席了该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
这种谨慎体现在他发言的第一句话。发言之前,莫言站起身来向全场鞠了一躬,“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中参加这个会议,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惶恐”。他解释,“因为全世界有许多杰出作家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同样有资格获得这个奖。”
莫言回忆称,当年拿起笔的时候,确实有功利因素,成名成家以及改变生活境遇的想法,但绝没有想到任何奖项。当时更多是有巨大的诉说冲动,对文学艺术的迷恋,把自己的生活能艺术地描述给别人听。“我从小就非常迷恋、崇拜讲故事的人,在寒冬腊月的集市上、农户的牛棚马棚里,听说书人讲述古今中外故事,回到家就给父母兄弟讲述。”
“当时对着一盏很小的油灯,母亲在灯下做棉衣,而我在一边讲述,记不清的话就开始编,可能编得还不错。”在他看来,给母亲讲故事可能是自己写作的开端。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巨大的关注在意料之中,但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除了有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不乏对其道德、人品的各种评说。他坦言,“将近一个月来,我如同经历了一场人生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在今天的发言中,莫言针对近来各种有关他的说法首次予以了正面回应。“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说,包括很多对我尖刻的嘲讽、挖苦,尽管听了让我不舒服,但是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也好,都是对我有利的——就像把我放到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进行评价,所以这样的机会我千载难逢,必将会受益终身。”
从另外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莫言的谨慎。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中,他一直正襟危坐,礼貌地注视着每一位发言者,一次都没有出过会场,不管是如厕还是透透气——对于一个57岁的人来说想必不会太舒服。
莫言的谨言慎行,在18日的座谈会上被著名学者余秋雨解读为“平静、从容、朴实的背影”——“这种从容、平静、低调、谦虚的态度,为中国文学家非常争脸,没有过分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语调,平平静静的,这一点真是好。”
套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能撬起地球”,余秋雨认为莫言正是进入到这个支点,从而让中国文学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则以“相扑运动员”来形容莫言,这一比喻不禁让全场哄笑。“他的小说有非常大的力量,中国作家到了莫言这里我们才看到怎样解放了自己。”他认为,莫言的获奖一方面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中国文学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会加快,中国跟西方文学对话的途径会打通。另一方面则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机会。
在座谈会后,莫言仍无法甩脱记者们的围追。他中肯而诚挚地表示,得奖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飘过去。今后的道路、今后的写作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一步步走好的。“希望大家从关注奖项到关注文学本身,从关注莫言一个作家到关注中国所有当代作家,这是我最期望的。”
相关专题: 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