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温儒敏: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不如小学生是教育悲剧

2012年10月27日 11:27
来源:中国网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10-27 09:15  责任编辑: 任子鹏

从关注“语文教育”到“文学生活”:学术工作应更贴近社会

记者:近十多年来,您一直非常关心中学语文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参与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主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还编写多套语文教材,也接连出了三本谈教育的集子。从文学史研究转向教育的初衷是什么?

温儒敏:我在大学教书,常常给本科生上课,看到大学生的读写能力每况愈下,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读书的习惯,即使读,也就是一些流行读物,所谓素质教育只是空谈。大学教学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和中小学连带的,所以大学的老师也要多少关心一下基础教育。再说,我所从事的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语文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有责任考虑自己的研究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所有大学中文系,包括像北大这样的综合大学的中文系,都应当适当关注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过去的大学中文系许多著名的前辈学者,都曾涉足中小学语文,为中小学编教材,参与语文教学的讨论,在这个领域有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现在大学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学者都抱着一块做文章,加上高校的学术管理体制鼓励偏向所谓“研究型”,教授们哪里还有精力放在中小学或者大学的语文上?即使在一些师范大学中文系,与中小学有关的学科(比如“教学论”)也被看做学术“含金量”低,是被边缘化了的。这很不正常,是我们的学术脱离实际的病象之一。有感于此,最近十多年我就用部分精力关注语文教育,鼓励和带动北大部分老师投入这方面,培养语文教育的博士生硕士生。语文教育的改革,主力还得靠师范院校和一线语文教师,我并没有“转行”,只是兼顾,为社会尽点责,敲敲边鼓就是了。

记者:您主政北大中文系时,提出“守正创新”的观点,把“守正”放在“创新”的前面。在很多场合您也提到教育的一大问题在于“多动症”,这引起了一些误解,您能为此多说几句吗?

温儒敏:现在教育界到处都搞各种各样的“改革”,还有各种各样的“项目”、“课题”、“工程”,名堂极多,目不暇接,说是繁荣吧,可是效果不见得好,反而搞得人心浮动,沉不下心来做教学研究。教育有滞后性,不能老变动。即使做些改革试验,也要有个过程,跟踪多年才能下结论。可是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为了显示政绩,搞“教育的GDP”,于是便上上下下都“多动”。学校领导如果自己有主心骨,才能意识到“多动症”的祸害,尽量去抑制。我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9年,针对“多动”,提倡“守正创新”,在比较艰难的条件下,教学科研以及课程建设还是维持在较好的水平。这也得益于北大的宽容,校方没有逼着我们“多动”。全国大学的中文系几乎全都“升级”为学院了,我说不必去跟风,不必在“名堂”上下工夫。办教育和办工厂不一样,需要积累,不宜变动频繁。我把“守正”放在“创新”前面,是想说明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重要性、基础性,不赞成浮躁的教育“大跃进”。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要坚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并且将之付之于积极的建设。

记者:作为与您同时代人的钱理群,在基础教育中挣扎了很多年之后,忽然“告别教育”,对于从教育内部改革教育失去了信心。这么多年对教育的关注关心,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温儒敏:我和老钱是同门同学,了解他是理想主义者,是很有热情和激情的学者。多年来他为教育事业包括基础教育,奔走呼号,做了很多事情。他提出要“告别教育”,我想只是愤激之词,他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时,碰到巨大的阻力,想退而从外部来“攻打”。这份心思很可以理解,我想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课改十年,阻力巨大,成效不见得那么大,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开始为公众所了解了。这一点还是要肯定。用一句俗话来说,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得整个社会多方面入手来做,内外的工作都要有耐心,步步为营,稳步挺进。有时恐怕还要有些平衡,进两步,退一步。具体到个人,则尽量少抱怨,从我做起,能做一点就是一点。我曾经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书的封底写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

从关注“语文教育”到“文学生活”,我都是一个思路:希望自己从事的学术工作更贴近社会。 (刘新林 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