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蔡锷一生践行信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

2011年09月30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42-2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成护国军举兵讨袁,反袁斗争进入高潮。护国军出师前部分将领合影,左起:李曰垓、罗佩金、蔡锷、殷承瓛、李烈钧。图/FOTOE

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19日,蔡锷抵达昆明。22日晚,和另外37人歃血为盟,其誓词为:“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23日,蔡锷和唐继尧共同署名,向袁世凯发出了著名的护国战争第一电——“漾电”。这已是最后通牒:“吁请取消帝制,惩办元凶,足征人心大同,全国一致 并发命令永除帝制。如天之福,我国家其永赖之。否则土崩之祸即在目前。噬脐之悔,云何能及。痛哭陈词,屏息待命。锷、戡同叩。”

袁世凯没有回应。

12月25日,唐继尧和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拥护共和,反对帝制”。誓师之时,蔡锷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有史学家称,袁世凯至死都不能理解蔡锷之所以反对他称帝,竟然不是为了一己的野心,而是“为四万万国民争人格”。但蔡锷却的确做到了。在护国战争接近尾声之时,他多次表示将功成身退,在家书中写道:“而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隐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护国战争结束。蔡锷被继任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他很快辞职,飘然东瀛,并病逝于彼。

在上海举行的蔡锷追悼会上,梁启超说,在护国战争之前,他们曾经相约:“此次举事,如不能成,决不亡命外洋,使国事更不堪问。故誓言各事不成,情愿身亡。”

在蔡锷不多的遗物中,有一把护国战争时用的指挥刀。包裹刀柄的鲨鱼皮上嵌有铜质镀金花饰,既有菊花,也有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角星,以及那深深刻上的“共和”二字。★

(本文写作参考了谢本书著《蔡锷传》、丁中江著《北洋军阀史话》、陶菊隐著《武夫当国》、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唐德刚著《袁氏当国》、傅国涌著《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李新宇著《大梦谁先觉:近代中国文化遗产发掘》等书。)

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31日)(节选)

先圣不云乎,乱贼之罪,尽人得而诛之。况乃受命于民,为国元首。叛国之事实既已昭然,卖国之阴谋行且暴露,此而不讨,则中国其为无人也已。呜呼!国之不存,身将焉托!而立国于今,抑何容易。方合兆众为一体,日新月异,以改良其政治,稍一凝滞不进,已岌岌焉为人鱼肉是惧。况乃逆流回棹,欲袭中世纪东方奸雄之伎俩,弋取职位,而谓可以奠国家,安社稷,稍有常识者,当知其无幸也。袁氏对于国家,既不自知其职责之所在;对于世界,复懵然不审潮流之所趋

尧等或任职中枢,或滥竽专阃,为私计则尊显逾分,更何所求?与袁氏亦共事有年,岂好违异?徒以势迫危亡,间不容发,邦之杌陧,实由一人。亦既屡进痛哭之忠言,力图最后之补救,奈独夫更无悔祸之心,即兆众日在倒悬之诚,是用率由国宪,声罪致讨,翦彼叛逆,还我太平。义师之兴,誓以四事:一曰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二曰画定中央地方权限,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三曰建设名实相副之立宪政治,以适应世界大势;四曰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上之资格。此四义者,奉以周旋,下以侥福于国民,上以祈鉴于天日。至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惟行乎心之所安,由乎义之所在。天相中国,其克有功。敢布腹心,告诸天下。

蔡锷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卫士

蔡锷的立场和原则是高度一致的。当年之所以反对武力讨袁,是因为讨袁将直接挑战共和法治;后来之所以高举讨袁义旗,是因为袁世凯复辟称帝,已经是共和国的叛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卫士。

由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打的是这样一场硬仗,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场保卫战,是历史前进与倒退的一场争夺。蔡锷堪称保卫共和的元勋,是共和国的再造者。正是由于蔡锷领导的那场护国战争,才使得后来想当皇帝的人无一胆敢公然加冕。

李新宇(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蔡锷 袁世凯 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