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作家要坚持立场 在写作中要“无党无派”

2013年09月21日 10:2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刘婷

莫言

在十月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即将拉开序幕之时,人们的关注点,再一次聚焦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落下帷幕之时,近日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大牌作家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柏林文学论坛等单位的邀约之下,来到北京,探讨全球化、信息化大时代下,之于文学、之于作家的责任以及他们面对新挑战时的思考。

参与论坛的名字可谓“星光灿烂”,中方作家,包括莫言、贾平凹、刘震云、李洱、方方、毕飞宇、苏童等;德方作家则有曾获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的福尔克尔·布劳恩、德国图书奖得主乌尔苏拉·克雷歇尔等。在中国作家莫言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中外视角也有了一些新的关注点。

长久以来,从欧洲角度来看,中国是异域和令人费解的化身和代表地——这一观念不仅与这个文化圈所处地理位置上的遥远和陌生有关,还与中国文字的不可阅读性相关。然而近来,随着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越来越强烈的关注,这种疏离开始逐渐走向消解。

正如德国柏林文学会论坛主席乌尔里希·雅内茨基表示的,在德国公众中清晰可见的文化需求,即体验一个不再是政治层面的固定图像,而是从文化上被立体表现出的中国形象。德国人希望理解“真实的”中国,获得对中国人生存和生活状况“真实可靠的”写照。如何表现当前不断变迁的中国现状,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的主题。那些知名作家以及“大作家们”所撰写的划时代长篇小说和“年轻作家们”在网络上产生的传记文本都在研究现实,护卫文化记忆,他们为展示和传播在中国当今个体的生活经历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彼地同此地,因为我们从译作中阅读到他们在作品中所塑造出的现实。

在论坛上,中德作家就全球化时代作家的责任,文学与传播,创作自由与社会,文学、性别、侨移等与当下全球化语境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名家观点

更加详尽尖锐地掌握所在的世界

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福尔克尔·布劳恩认为,一个经济上迅猛增长的国家,能够和必须同时发展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且以此为世界提供另类的生活方式树立榜样。文学领域亦是如此。文学如今在询问人类:文学“超越边界”,那些新的技术方法仅仅是交际的迅捷形式。决定性的是:文学愈加详尽、尖锐地掌握它所在的世界部分,就会对世界意识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学可以激活文化记忆

对于在全球化时代作家对本土文化特质的贡献,德国作家米夏埃尔·伦茨表示,最理想情况下,通过文学虚构——文献记录性的加工处理,作家能将不为人所注意的原始资料,重新提升到文化意识中,或者让它首次跃入到历史学家眼帘,受到关注。文学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记忆系统,再次激活文化记忆中隐藏的内容或被摈弃的内容,让它重见天日。第二个回答是,语言反映各领域的统治现象。语言又反映了作家的自我理解。人们超越语言的界限,却几乎无法为普通语言所接纳。作家对语言的创新超越,也并非是什么特例。作家是代表,代表自己,也代表其国家的文化意识。

时代决定了创作的品种和命运中国作家贾平凹表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到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选择了我,那么,现在怎样去写作呢?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是认可它的判断。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人类是出现了困境,如果说战争、动乱、猜忌、威胁,都是因经济衰退、环境污染、能源匮乏、价值观混乱造成的。而究其根本,文化的认同和对抗仍是主要的原因。人类困境的突围到了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的必经之路。这是当今政治家们的事,同样,也是文学艺术的事。文化越是需要认同,文学艺术越是需要表现自己文化的独特。文学艺术正是表现了自己文化的特性,混乱的价值观才能明晰走向,逐步共存或统一。”

他认为:“作家艺术家生存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决定了我们的品种和命运,只有去记录去表达这个时代。以我个人而言,我想,我虽能关注,观察这个身处的社会,我不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我开不了药方,我难以成为英雄,我也写不出史诗,我仅能尽力地以史的笔法去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论坛上,乌尔里希·雅内茨基认为,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德语作家们的地图,也同样改变了中文作家的地图。尽管不同国家间存在边界,幸而那些价值卓绝的翻译作品使作家们的文本流转于世界各地。中国作家们在欧洲的重新被发现正在进行,这一现象的推动力首先归功于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正如莫言所表示的,面对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时代,作家需要有点定力。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莫言 写作 文学虚构 立场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