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者徐敬亚:当大家都需要虚构的时候 中国就真实了

2012年08月20日 11:31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徐鹏远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南方国际文学周主题论坛

徐敬亚出席南方国际文学周“中国经验与非虚构写作”主题论坛

凤凰网文化讯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民文学》杂志社、《GQ》杂志中文版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南方国际文学周”于8月17日在广州开幕。在17日上午的开幕式暨“经典致敬”颁奖礼结束后,参会的全体嘉宾进行了题为“重返现实主义--中国经验与非虚构写作”的主题论坛,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解和观点。嘉宾中既包括著名诗人于坚、王小妮等,也有《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拆楼记》《盖楼记》作者乔叶、青年作家葛亮等,还包括许多著名媒体人、文艺评论家。

《人民文学》主编施占军在会上说,纪实性写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非虚构在国外也是一股非常热的潮流,对于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呈现性的表达不仅要揭示社会的结构、时代的复杂过程,同时作为文学作品要探照、把捉这个时代的精神肌理,重要的是关注大地上的实情。

著名文学批评家张柠说非虚构就是要解决中国经验和文学表达的矛盾冲突,用个人的体验实现多元化、多样性的表达。此外张柠还对他所关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其他热点进行了解读,分别是: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热销源于其语言表达和情感价值的真实统一;八十年中后期以后出生的青年喜欢物语式的小清新而将传统文学视为“重口味”,文学教育和日常阅读分离甚至恰恰相反。

在场的许多媒体人还从新闻特稿和深度报道的角度探讨了新闻写作领域的非虚构,比如《南方周末》记者林天宏就讲述了他写四川地震灾区的稿件《回家》的过程。但同时,诗人于坚也提醒到,如果只停留在新闻之末,非虚构写作则失去意义,他理解的非虚构应该是语言上的非虚构。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发言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标准就是写成历史,而非虚构正是参与了历史,并且重新理解了当下和历史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显得更加重要。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徐敬亚则表示:严格说来,非虚构是反文学的,被遮蔽、被扭曲、被忽略、被边缘化、被误解、被概念化的中国现实导致了对非虚构的需求,因此他其实盼望着非虚构不再被急需、不再受重视,因为当有一天大家都需要虚构的时候,中国就真实了。

8月18日上午施战军、邱华栋、乔叶、梁鸿四位嘉宾还将来到广州琶洲会展中心的南国书香节活动现场,和读者一起继续进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讨论。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南方国际文学周 南国书香节 虚构.徐敬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