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门 8件铭文青铜器成镇馆之宝
2009年11月17日 07:45 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征集有震撼力的文物

8件铭文青铜器成镇馆之宝

“建设文字博物馆是历史的需要。”王蕴智早在2002年就倡议建设文字博物馆。

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中国文字博物馆需要文物、需要有震撼力的文物。“我接手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后,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最难的是文物征集工作。”安阳市副市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宏伟直言。

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需要文物2500多件,其中一期开馆需要文物实物746件,涉及历代文字、碑碣、汉字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为此,河南专门成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及文物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从2008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征集队兵分9路,拉开全国性文物征集工作的序幕。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2009年3月4日,国家征集的8件带有铭文的珍贵青铜器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教授把珍藏的《殷周金文集成》捐献出来,河南登封的文物收集爱好者李佑华,将带有文字的5块汉代画像砖、1块宋代画像砖也无偿捐了出来;10月25日,国家文物局协调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16件国之重器除司母戊鼎外已全部到位……截至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已满足震撼开馆和循环布展的需要。

一位专家说,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在没有一件文物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建起来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博物馆的建设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共同保留文明血脉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视同仁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共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血脉。”王蕴智认为,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国文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博物馆内,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4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起述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在“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公瑾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弘扬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包容性和内聚力。”

在中国文字史中,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相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曾借助汉字表达。有的少数民族则根据汉字创制而成了属于本民族的书写系统。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镜子。

王蕴智说:“经过历史的选择,汉字逐渐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绳系着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哈萨克文专家张定京说:“在中华文明史上,尽管使用的频率、范围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体现。”

(综合本报记者罗盘、曲昌荣和新华社记者秦亚洲、李亚楠报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秦亚洲、李亚楠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