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汉代“造”玉凳拍出2.2亿引质疑 专家称不符礼制

2012年01月29日 07:56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付中 闫新红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专家质疑

汉代人席地而坐“高坐”不符礼制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对古代家具有深入研究,并就凳子的起源问题撰写过论文。

邵教授看过记者通过电邮发过去的实物照片后,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汉代不可能有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

按照拍卖公司的说明,“汉代玉凳”为45×45×32cm。邵教授解释说,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

“这种凳子属于‘高坐’,当时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和当时的礼制与贵族文化的特点有关。汉代确实也有一种类似于凳子的家具,但它不是让人休息用的,而是用来摆东西,叫‘几’,而且是矮扁形态的。”

他告诉记者,从图片来看,这套汉代梳妆台及玉凳很有可能是仿清代宫廷家具。“我观摩过很多故宫的梳妆台,和有的比较像。”他说。

南北朝时传统文化被冲击而后才有凳子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则从史学角度论述了汉代为什么不可能有凳子——

汉代,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被认为极其不礼貌。

相传魏晋名士嵇康因为见权臣钟会时‘箕踞而坐’,结果钟会大怒,在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让嵇康丢了命。所以,胡床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传播非常有限。

西晋之后,中国进入南北朝的乱世时期,胡人大举进入中原,胡人文化对传统汉文化造成剧烈冲击,包括坐姿等传统礼仪。所以,南北朝之后的隋唐,胡床才开始普及,最终出现了凳子和椅子。

当时女性内穿开裆裤不便“高坐”

一位不愿具名的服装设计师从“裤子历史”的角度诠释了汉代为何不会有凳子。

她告诉记者,中国古时,裤子只有裤筒没有裤裆。汉代连裆裤从西域传入,但除士兵和劳工出于方便穿它外,上等人仍然只穿“开裆裤”。

因此,虽然古时裤子只穿在里面,外面都会套着“裳”,但“高坐”的话仍然不雅。之后随着胡人文化的交融,隋唐时期连裆裤开始普及,椅凳这才有了“坐”的可能。

拍卖公司说法

打眼也是一种乐趣

这套“古玉家具”到底是珍品还是赝品?记者采访到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军。

黄建军表示,他已经知道网民的非议,“鉴定界很混乱,没有舵手。古玩的真假,没人能说了算。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只能保持沉默。没有必要跟他们争,因为争来争去也没有说理的地方。”

他还说:“的确应该对拍卖品进行鉴定。但我们不知道去哪儿做,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

他接着说:“拍卖公司只是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卖品百分之百是真的。要是买大白菜,说5毛钱一斤那就是5毛,有公认的标准。古玩没有这个标准。其实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种乐趣。”

图为汉代时从西域传来的凳子雏形——胡床。

汉代时确有“胡床”传入中原,但样式类似现代的折叠椅,坐面是可卷折的布。

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简介

体积化妆台127.3×81×47.8cm,坐凳体积为45×45×32cm

重量化妆台265.2斤,坐凳72.7斤

成色玉质青黄色,间有糖色成分

结构以大小玉板按照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玉制家具中极为少有

样式台桌由十扇围屏拼合构成,围屏梁上浮雕螭纹。坐墩面板及四周以龙凤穿花纹为主,腿足及大边浮雕螭纹。

拍卖公司评价用材奢华,雕琢华贵雍容。构造精密,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玉衣 礼制 红绿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