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平生唯一一次题写墓碑是为谁?
但袁确实不喜欢,甚至可以说不允许毛泽东在作文上效法康梁。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揶揄我的文章,并斥为新闻记者式的作品。他看不起我的模范梁启超,以为他只是半通。我只得改变我的风格,攻读韩愈的文章,和熟记经史中的典故。所以,谢谢‘袁大胡子’,必要时我现在还可以做一篇清通的古文。”袁对毛施教,可谓呕心沥血,甚至常开“小灶”。
后来,四师并入一师,袁吉六也去了一师,仍然做毛泽东的国文教员。如此,毛泽东在他门下就学5年半。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为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师题写了墓碑。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也是自古至今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人、为老师“破例”题写墓碑。
5 足步:留下一本《讲堂录》
现在人们看到的那件重要文物《讲堂录》,是毛泽东就学四师时留下的一本课堂笔记,记的时间为1913年10月至12月。
一个学期结束,毛泽东便将课本、学习笔记等留在家里。人们记得,“他作的各种读书笔记、读报摘记等是很多的,曾积有一网篮,存在湘潭韶山家中。‘马日事变’之后,他的族人为防反动派迫害,将他的全部书籍文物连同这些笔记搬在后山烧了。他的幼年塾师(毛宇居)从灰烬中救出来这本读书笔记……一直珍藏到解放以后。”
《讲堂录》共47页,一万多字,全部为“兰亭体”小楷字书写而成。前面11页为《离骚》、《九歌》全文抄录,一丝不苟;后面36页主要是国文和修身的听课笔记。“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先秦哲学、楚辞、汉赋、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其中的议论多是做人和治学的随感,含有深刻哲理。当然,其中有的是听课时“全文照录”,而不是毛泽东的观点。
专家如此评价这本笔记,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那时是一个何等勤学苦思、有宏大抱负的青年。这时候他是纵览古今,网罗各家,兼收并蓄;但由于他的善于独立思考,批判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凡读过的书、接触过的思想观点,都能消化批判而有切实的收获。这对于他后来思想与作风的发展是大有关系的。”
6 记者感言:“跳”上一师大舞台
一师对于青年毛泽东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毛泽东进一师是从四师这个台阶上“跳”进去的。
民初是一个时局不稳的时代。1913年底,北洋系的汤芗铭取代了“湘系”的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湘系”的陈润霖被“汤系”的易克臬所取代,失去了教育司长位置。接着,湖南教育界也来了一次洗牌:陈润霖创办的四师这张“牌”被洗得合并到一师。
这次合并虽然让毛泽东失去了熟悉的求学环境,但他是幸运的,“跳”进了一师。
一师相对于四师,历史久远,师资宏厚,设施完善,环境宜学,名气更大,当时有着湖南“第二学府”的美誉。毛泽东在“人才摇篮”里,可谓得春风雨露,长成“大木”会有时。
如果说,一师为成就中国革命舵手毛泽东居功至伟的话,那么,四师搭好毛泽东“跳”进一师台阶是历史关键节点。
四师合并于一师的因由
1913年底,都督谭延闿因为参与反袁的“二次革命”,被赶下湖南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北洋系的汤芗铭。湖南教育界也来了一次洗牌。
当事者如此叙述其过程和个中因由:1914年初,“湖南省议会忽然通过一个决议,将四师与一师合并,全体教师和学生均迁入一师。”省议会这种决议,“也是教育界派系斗争的结果。四师校长陈润霖……是谭延闿一系人物。谭下台时,陈也辞去(教育)司长职务”,只做四师校长。“接任教育司长的是易克臬,是北洋军阀系统里面的人物……因四师没有校舍而把它与一师合并,当然出于他们的主张,借此推倒陈霖润的校长。他们看来,是绝妙的计策,是如意算盘。”
于是,毛泽东和四师的300多名学生,也就迁入了一师。创办一年的四师就这样结束了。四师春季招收的学生和一师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六七八九十5个班。毛泽东被编入仅有38名同学的八班。按学制算,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要比原一师的学生多读半年书。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