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面塑大家10厘米葫芦捏出108将 曾入冰心散文(图)

2013年03月01日 07:32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郎志丽

25年后偶遇父亲的洋粉丝

在当年父亲代表中国艺人走出国门表演之后,如今的“面人郎”传人郎志丽也曾先后去过十几个国家。“稀奇、惊讶,不是亲眼看见不相信会这么逼真、这么小、这么快。”郎志丽如此评价外国人见到面塑作品时的反应。

在国外表演面塑的过程中,郎志丽还遇见了一位当年“面人郎”的粉丝。“那是在1980年去夏威夷表演的时候,有一个外国人站在我面前看了很长时间,然后又突然拉住我身边的翻译说了很多。翻译告诉我,这个外国人觉得很奇怪,1956年他曾经在伦敦也见到了一位姓郎的艺人表演捏面人,而这次在美国见到的,仍然姓郎。”郎志丽说,自己当时很激动,没想到25年后,还能在夏威夷遇到当年曾经在伦敦看过父亲表演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当年的英国原子弹工程师。得知父亲当时曾送给他一只和平鸽后,自己又捏制了一个仕女送给他。

对于郎志丽来说,与捏面人同样重要的,就是对“面人郎”艺术的传承和保护。2005年,郎志丽第一次从一个协会组织中听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字。“那时候,大多数人连这几个字都不能很熟练地说出来。”郎志丽说,由于渠道不对,第一次申遗,交完材料后就没了音讯。2007年,又开始进行第二次申遗。这一回,从区级、市级再到国家级,2009年,“面人郎”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申遗不是一件易事。由于父亲的很多资料、作品时隔已久,郎志丽不知道究竟下落在哪,最后只能和老伴办了一张国家图书馆的阅览证,每天去那里查阅资料。更难的是,由于申遗需要的文字材料都必须为电子版,近70岁的老伴又从头学起了拼音打字。“一开始打一个字就得半天,后来慢慢练习才快了些,真是难为他了。”提起“面人郎”申遗的事情,郎志丽总是觉得自己太自私,只顾着捏作品,却把最琐碎的麻烦事交给了同样需要时间创作的老伴。

如今,年过古稀的郎志丽只想再多做一些细活,多教一些学生。除了带两个徒弟,她还经常给中小学生讲课。“上周就有东交民巷小学的六七个孩子来家里,他们还录了视频,带回去给没来的孩子讲。”郎志丽说,面塑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它最难的地方还在于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做历史人物,不知道历史情节当然就没法表示;做戏曲故事,没看过戏也就不可能捏像样。”

从闲不住的小手抓起面团那一刻入行

郎志丽刚上大学的外孙女雅淇,已成为同龄人中捏面人的小高手。“说实话,我已经记不太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捏面人的了。”雅淇说,她从小就在姥姥家长大,看着姥姥每天都捏面人,自己也觉得特别好玩。虽然并没有其他人告诉自己应该学这门手艺,但小孩的手本来就闲不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随手抓起了一块彩色面团,就应该算是开始入行学艺了。

雅淇回忆,小时候爱犯困,“那时候,每天从早晨开始学捏娃娃,吃完饭后再接着捏。到捏娃娃的脸时,我就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总是把娃娃的脸捏走形,这时,姥姥就要领着我重新来过。”雅淇说,现在想想,姥姥对自己是偏爱一些的,即使是说教也透着一丝微笑。

五六岁捏出第一个成品小动物,接着学习娃娃、侍女,小学、中学,雅淇每到寒暑假都会跟着姥姥学捏面人,捏制的作品还曾多次在中小学生的文艺比赛中获奖。在郎志丽家,记者看到了雅淇捏制的福娃,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带着充满孩子气的天真表情。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雅淇还曾创作了一幅名为《风华少年》的作品,生动地重现了那个英勇少年在废墟中救人的故事。

如今已经上大学的雅淇,仍然没有间断学习面塑。这个寒假,她正跟姥姥学习在核桃里捏人物的“微雕”技巧。“身边的同学看到我捏面人,都觉得很神奇,也会喊着让我带他们去姥姥家看看。”雅淇说,每次带同学去,姥姥都会很热情地接待。在雅淇眼里,姥姥是一个有些传奇色彩的人,也是一个与自己很亲近的普通人,很细心、很慈祥,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面塑世界。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面塑 面塑作品 面塑艺术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