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荷赛奖获奖者旷惠民:探索中国民间精神世界还乡路

2012年11月14日 12:19
来源:芒果画报

做时间的守候者

十二张照片中,2005年湘潭东方红广场上毛主席雕塑“回家”的那个瞬间,成为“还乡”系列作品中很有分量的一张。他回忆,当时听说“主席铜像回乡”后,打车飞奔而去,随手抄起的是仅有16张胶片的尼康FM2加35定焦镜头的相机。这张照片,也成为促发自己的专题从无到有的关键一张。“可能很多摄影师等了很久都不一定会等到这样的事件和画面,我等了这么久,才拍到一张这样的画面。很多事情是需要你耐心去等,可能几年或十几年才会出现一次。橘子洲头那张,目前五年、十年不会再出现那个场景了,作为一个摄影师要想拍出好作品确实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守候。”

时间,对于旷惠民来说,是一个积淀作品、检验价值的天然标尺。

《岜沙变迁》,20年;《吉木成佛》,5年;《小矿山矿工生活》,5年;《还乡》,近20年。数字背后,是一部作品饱满而沉甸甸的时间重量。一条时间轴线在面前徐徐展开,一个现象、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呈现眼前,观者从中获得一种认识、思考和理解。

旷惠民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中篇小说。“我喜欢把节奏稍微放得慢点,时间可以检验很多东西,昙花一现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沉下去,好的作品有时候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看到它的重要。我以前也拍过不少短期的专题,但我发现只有用心深入拍摄记录才能呈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实这个时代,一个摄影师一生有一两部让人记住的作品都是很不容易的了。”

保持中性视角的记录

追寻旷惠民的拍摄足迹,不难发现,他的作品拍摄的主要半径,在湖南。尽管拍摄中会延伸到相关的其它省份,但是核心的拍摄地就在他所说的“50公里内”。“50公里”是一个量化标准,即一天可以往返的路程。这是他20多年的拍摄经验,方便摄影师经常性地往返观察和捕捉突发性事件。

“在真实生活中间最常态的东西,你觉得它是重要的,它才真的是重要的。”旷惠民坚定地说。他坦言,这跟自己的个性有关。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去用很长时间关注生活中的事情,慢慢找到和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向,就是用一个系列记录一种生活现象。

虽然这样的工作方式,常常让旷惠民感觉到孤独,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你总要一个人在路上,一个人静静地观察,一个人拍摄,一个人寻找迷茫中的方向,包括常常要一个人面对观者对照片隐喻的不解和批评。

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就是在拍摄《矿工生活》这组片子时,最初旷惠民对矿工这个群体是很陌生的,所以他前后去了湘南等地矿山20次后,才试图寻找到一个中性的拍摄角度进行拍摄。这也是旷惠民一贯在拍摄视角上的原则。“我记录真实生活,肯定要尽量把社会对人群片面性的认识抛开。所以我选择作为一个旁观者,以不影响他们生活的方式去记录。中性的工作角度就很重要了,我不想揭露或批判,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认为重要的,真实记录下来,让大家在照片中间去思考,就达到了我拍摄的初衷。”很多新闻媒体,想借用他的照片作为揭露性报道的新闻素材,都被旷惠民拒绝了。

现在旷惠民正尝试在作品中找到一种超越时间的东西。他试图让作品更加多元化,让其中的隐喻和传递的情境,随着观者的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产生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这种差异的反思和研究,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惠民 赛奖 荷赛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